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9篇
物理学   2篇
  2018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所属的一所以教育和创新享誉世界的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科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离聚物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膜电极(MEA)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作为将质子和水从阳极转移到阴极的离子交换膜,更重要的是还在催化剂层中起黏合剂、气体输送和质子传递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膜电极催化剂层中离聚物的特点和所起的关键作用,重点强调了离聚物在催化剂墨水和催化剂层中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催化剂层中其他组成的相互影响.该综述对于低成本的新型无氟离聚物的设计和功能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期最终能取代价格昂贵的全氟磺酸(PFSA)离聚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离子交换膜的生产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国内离子交换膜的生产与应用,提出了离子交换膜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重式吸着概念,将气体在玻璃态高分子膜中的吸着过程理解为溶解和多分子层吸附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将溶解过程理想化,并结合多分子层吸附的BET方程,导出了纯气体在均质高分子膜中的吸着时改进的双重式吸着模型,用文献中报导的PAN-H2O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用来解释纯气体在玻璃态高分子膜吸着时的各种现象,对纯气体在橡胶态膜中偏离亨利定律的溶解过程也能给予较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电位法测定异价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时的选择透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铜文  何炳林 《分析化学》1997,25(4):452-455
从理论上导出了不等价的两种阳离子在通过阳离子交换膜时的选择透过性与膜电位的关系,并用电位法对一些不等价阳离子组合在两种商品膜中的选择透过性进行了测定。本方法测定结果与电渗析实际分离效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不同磺化度下的磺化聚醚醚酮(SPEEK)用作质子交换膜的一系列性能,另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酸碱共混质子交换膜,其中,磺化聚醚醚酮和壳聚糖分别被选为酸性、碱性高分子电解质,并对所制备的质子交换膜的相关性能如质子传导性,甲醇渗透性,吸水率以及膜溶胀性、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种新型复合膜尽管在质子传导性能方面有所下降,阻醇性能改变不大,但是膜溶胀性和吸水率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磺化度为71.4%的SPEEK与壳聚糖以5∶1摩尔比共混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其性质可以与商品化的Nafion 117相媲美,有望在甲醇燃料电池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扩散控制型高分子药膜缓释体系的渗透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把微观渗透理论的有关概念引入到药物释放过程 ,建立了修正的药物准稳态扩散模型 ,设计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高分子药膜体系 ,即 5 氟尿嘧啶 /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 ( 5 Fu/EVAL)和氢化可的松 /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 (Hydro/EVAL)体系 ,并根据这两种体系的离体释放实验结果 ,计算了它们的渗透入口 ,据此可判别膜相扩散和孔道扩散的贡献 .  相似文献   
8.
膜电位是表征荷电膜传递现象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膜电位理论基础,包括T.M.S.理论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分别阐述了关于离子交换膜、双极膜、两性膜以及复合膜的膜电位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阴阳膜层内基本离子即盐正负离子和水离子(H  相似文献   
10.
理科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理科化工基础实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认为理科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有别于工科,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技术经济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有关化学工程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应精选,内容设置应考虑到系统性、先进性、综合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