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合成的 4,4,4-三甲酸三苯胺(H3TCA)为主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超分子无定型的锆基金属有机凝胶(Zr-MOG)。并通过一种简单的恒定时间控制晶化方法,使UIO-66(即Zr-MOF)凝胶化合成非晶态的Zr-MOG。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r-MOG拥有凝胶软材料的多层结构和非晶聚合物网络,对Pb(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此外,以冰醋酸为晶化促进剂,成功地实现了晶态MOF和高分散非晶态MOG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以芳香氨为原料,通过烯丙基化、重排、酰基化及钯催化的氧化环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氮杂三环吲哚啉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及HR-MS表征.  相似文献   
3.
二氢黄酮醇是植物界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1],除抗菌活性外,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2].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和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从多种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3,4].本文利用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茴草醛为起始原料,经选择性保护、缩合、环氧化、关环首次完成了(±)1和(±)2的全合成.合成路线如图示1所示:  相似文献   
4.
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醇(1)从Cephalanthus spathelliferus中分离得到后[1], 又在Haplopappus bayahuen[2]和Lannea coromandelica[3]等植物中被发现, 在印度一直被用于治疗象皮病、阳痿、溃疡、阴道炎、口臭、痢疾和风湿病等. 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2)首次从Prunus donestica[4]中分离出来后, 又从Salix caprea L., Brazilian propolis中得到. 研究表明, 该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 我们用与文献[5]类似的方法以2, 4, 6-三羟基苯乙酮和茴香醛为起始原料, 经选择性保护、缩合、环氧化、关环首次完成了化合物(±)-1和(±)-2的全合成. 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5.
以合成的4,4,4-三甲酸三苯胺(H3TCA)为主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超分子无定型的锆基金属有机凝胶(Zr-MOG)。并通过一种简单的恒定时间控制晶化方法,使UIO-66(即Zr-MOF)凝胶化合成非晶态的Zr-MOG。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r-MOG拥有凝胶软材料的多层结构和非晶聚合物网络,对Pb(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此外,以冰醋酸为晶化促进剂,成功地实现了晶态MOF和高分散非晶态MOG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新的简便方法对Verbenachalcone进行全合成, 针对目标物的结构特征, 将其切为2个合成片段, 即化合物4和6, 然后再将2个片段连接. 从对羟基苯甲醛(2)开始经过溴代、乙酰化、Ullmann反应、甲氧甲基化、羟醛缩合、脱保护和催化加氢等7步反应完成了标题化合物的全合成, 总收率为39.1%, 合成的关键步骤是3-溴-4-羟基苯甲醛(3)和香兰素进行的Ullmann反应. 关键中间体与最终产物的化学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ESI-MS等表征确认.  相似文献   
7.
废水中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检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具有荧光特性的铽基金属有机凝胶MOG(Tb)。研究表明,即使存在其他有机化合物,微量的呋喃唑酮(FZD)、甲硝唑(MDZ)、2,4-二硝基甲苯(2,4-DNT)和4-硝基苯酚(4-NP)也能有效猝灭MOG(Tb)的荧光发射,证明MOG(Tb)干凝胶作为一种化学传感器可以有效检测抗生素(FZD、MDZ)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2,4-DNT、4-NP)。有趣的是,青霉素钾(PCLP)却能增强MOG(Tb)的荧光。此外,还进行了MOG(Tb)干凝胶的可回收性和水稳定性试验,并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型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毅  王俊芳  张应鹏  杨云裳 《应用化学》2010,27(9):1105-1107
以2,3-二氯吡啶为起始原料,经过肼解、与马来酸二乙酯成环、卤代、氧化和水解得到关键中间体吡啶基吡唑甲酸,然后与二氯亚砜反应生成甲酰氯,最后与各种环氨作用生成吡啶基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3,5 -二羟基 - 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醇 ( 1 )从 Cephalanthus spathelliferus中分离得到后 [1] ,又在H aplopappus bayahuen[2 ] 和 L annea coromandelica[3] 等植物中被发现 ,在印度一直被用于治疗象皮病、阳痿、溃疡、阴道炎、口臭、痢疾和风湿病等 . 3,5 ,7-三羟基 - 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 ( 2 )首次从 Prunusdonestica[4 ] 中分离出来后 ,又从 Salix caprea L.,Brazilian propolis中得到 .研究表明 ,该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 .我们用与文献 [5 ]类似的方法以 2 ,4,6-三羟基苯乙酮和茴香醛为起始原料 ,经选择性保护、缩合、…  相似文献   
10.
用氢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分析、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Veronicafolin (3,5,4′-三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 和β-环糊精 (β-CD) 的固体包合物的谱学特征。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形成Veronicafolin-β-CD·20H2O包合物,其中C:39.58%, H: 5.75%,表明包合物中主客体比为1∶1。该包合类型属于AL-型。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存在下Veronicafolin的相溶解度曲线,测得校正曲线为y = 24148x + 0.0075 (r=0.9999),相溶解曲线为y=0.4738x-2.0×10-7 (r=0.9490),包结平衡常数Ks为4.5×106mol-1。HP-β-CD提高了黄酮醇Veronicafolin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