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炭黑负载Pt-Sn双金属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步还原法(乙二醇为还原剂)与两步还原法(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下,先用硼氢化钠还原制备Sn溶胶,沉积Pt后用乙二醇还原)制备了炭黑负载Pt-Sn双金属催化剂,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方法、Pt/Sn原子比、溶液p H值、PVP/Sn质量比、反应介质等对乙醇室温电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X光衍射、透射电镜及电化学活性面积测定对所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引入Sn明显提高了Pt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两步还原法得到的Pt3Sn/C催化剂具有更小的颗粒尺寸,更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及更高的乙醇氧化活性与稳定性.与酸性介质相比,该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的电化学活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硝酸铜和均苯三甲酸(BTC)为原料,水热合成了一种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u-BTC,在水相中催化苯甲醇选择氧化反应,H2O2氧化剂,优化了Cu-BTC的晶化条件.70℃反应1 h,Cu-BTC(110C/24 h)上的苯甲醇转化率为75.4%、苯甲醛选择性83.5%,但反应后Cu-BTC骨架完全塌陷.在氮气中高温焙烧Cu-BTC,制得衍生物Cu@C,也用于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结果表明:Cu@C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可维持较高的苯甲醇转化率,但苯甲醛选择性有所下降.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BET)、热分析(TG-DSC)、红外光谱(FTIR)、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分析(EDX)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Cu@C在反应中生成的Cu2O促进了苯甲醛的深度氧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浸渍法和溶胶负载法制备了一系列Au-Pd双金属催化剂,用氮吸附法,X光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在无任何其它溶剂存在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方法、不同类型载体、Au/Pd原子比、浸渍顺序、活化温度、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甲苯选择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SiO_2载体,以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最好;TiO_2载体,以溶胶负载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较好;Au Pd双金属催化剂比单金或者单钯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其中Au Pd/SiO_2-I催化剂使甲苯转化率达到56.8%,苯甲酸苄酯的选择性为9 1.3%,TON值为3692.Au Pd/SiO_2-I催化剂中氧化态的钯和零价金更利于催化剂中的电子传递从而利于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性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SiO2负载的Au-Pd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CO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与623,723和773K的条件下焙烧的催化剂相比,673K焙烧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CO氧化活性,CO完全转化温度低于398K.应用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CO程序升温脱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673K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小的孔径,存在Au0,Pd0和PdO相,AuxPdy合金相很少;而773K焙烧的催化剂上除了含有Au0,Pd0和PdO相外,还存在明显的AuxPdy合金相.具有大比表面积,小孔径,Au0,Pd0和PdO多相共存的催化剂可使CO的吸附量增加,催化活性提高;而AuxPdy合金相的生成并不能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色氨酸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分离和在生物样品中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咏红  廖卫平  赵绮华  陆雪芬 《色谱》1999,17(2):158-161
建立以乙酸缓冲系统和甲醇作流动相、电化学和紫外检测器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了色氨酸经5-羟色胺和犬尿酸原两条主要代谢途径的8种代谢物。使用三氯乙酸作离子对试剂以延长3-羟犬尿酸原的保留时间,分析了流动相pH值和三氯乙酸浓度对各物质分离的影响及检测条件。结果表明,pH值及三氯乙酸浓度对各物质保留时间有明显影响,可作为控制分离的主要因素。此外,对生物样品中各物质分离和检测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炭黑负载的Pd及Pd Co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葡萄糖在不同催化剂上的氧化行为.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电化学活性面积测定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及计时电流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Pd负载量及Pd/Co质量比对Pd-Co/C催化剂的葡萄糖电催化氧化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d的负载量为5%、Pd/Co质量比为3时,所得Pd_3Co_1/C催化剂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活性与稳定性明显优于Pd/C催化剂,且单金属Co/C催化剂没有催化活性.钴助剂的引入提高了Pd的分散度,增大了电化学活性面积,从而提高了Pd的利用效率与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金前驱液pH值对Au-Pd/SiO2催化剂上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察了金前驱液的pH值对Au-Pd/SiO2双金属催化剂用于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应用N2吸附,X-光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对该催化剂的物性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当金前驱液的pH值为7时制得的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加氢脱硫活性,并具有最小的孔径,该催化剂以PdO相与Au0相共存.与Pd/SiO2催化剂相比,Au-Pd/SiO2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提高.虽然AuxPdy合金相的生成对提高双金属催化剂的脱硫活性不利,但能明显改善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柴油中的硫化物燃烧后可转化为SOx,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为了满足严格的国家标准要求,生产硫化物含量极低的燃料油是一个巨大挑战.氧化脱硫(ODS)体系是用于深度脱硫的加氢脱硫(HDS)体系的替代或补充,包括硫化物的氧化和氧化产物的分离.它是处理芳香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我们之前的工作中报道了Co聚阴离子催化剂和对甲苯磺酸基低共熔剂(DESs)通过仿生方法将柴油中的硫化物氧化为相应的硫化物.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DESs仿生体系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多金属氧酸盐(POMs)在生物模拟体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明确阐述.更困难的是构建DES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仿生体系氧化脱硫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是催化氧化脱硫(AODS)仿生过程中最关键的挑战之一,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仿生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高效的AODS体系,该体系能显著提高ODS的效率.采用重结晶法制备了安德森型催化剂Na3Fe(OH)6Mo6O18,并将其应用于柴油AODS体系.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以及气质联用光谱(GC-MS),我们推测了通过多步电子转移AODS体系的仿生机理.首先, POM和氧气形成过氧聚阴离子,然后与苯磺酸形成苯基过氧磺酸.由于过氧磺酸盐对富电子的硫原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所以它优先攻击硫原子.因此,二苯并噻吩被氧化成二苯并噻吩砜.还原后的苯磺酸和POM被氧气氧化,形成新的催化循环.这些结果表明,耦合氧化还原体系和ETMs通过低能量途径将电子从苯磺酸基DES转移到氧化剂,从而促进了反应过程.最终,二苯并噻吩易被氧化为二苯并噻吩砜.DES的物理性质表明,在60℃时, n(PEG2000)/n(BSA)=2.5体系中DES粘度最大,推测可能是氢键较强所致.此外,PEG2000/2.5BSA体系脱硫效果也是最好的.这一结果表明,脱硫体系的活性与氢键的强度有关.将该仿生策略应用于模型柴油的AODS中,在60 min内二苯并噻吩脱除率达到95%,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性能,并且该仿生体系也可以成功应用于真实柴油的氧化脱硫.该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五次,且反应活性无明显降低,表明该催化体系具有商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游离、结合色氨酸及5-羟色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卫平  陆雪芬 《色谱》1992,10(2):118-119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游离、结合色氨酸及5-羟色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羟色胺(5-HT)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神经系统中与递质功能密切相关,周围血中的5-HT除其有明显的血管活性外其它功能尚不清楚,但它的测定已广泛用于一些疾病的研究中。血液中的色氨酸(Trp)作为前体可影响5-HT代谢,同样与许多疾病有关;它以游离及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两者有不同的生理意义。其分离方法有透析、层析、超滤等。我们现报告一种用饱和硫酸铵沉淀蛋白以分离游离与结合色氨酸,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及电化学检测器)测定5-HT及Trp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