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0篇
物理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纳米Zr3Y2O9对苯和三甲胺的催化发光有交叉敏感现象,建立了同时测定空气中苯和三甲胺的新方法。在两个波长处分别确定苯和三甲胺的响应关系,再通过两个波长处的叠加发光信号准确获取苯和三甲胺的浓度。最佳实验条件为:两个分析波长分别为440和540 nm,敏感材料表面温度313℃,载气流速140 mL/min。方法的检出限(3σ)分别为苯(440 nm)0.30 mg/m3和三甲胺(540 nm)0.70 mg/m3,线性范围分别为苯(440 nm)0.8~105.0 mg/m3、苯(540 nm)3.0~130.0 mg/m3、三甲胺(440 nm)2.5~232.0 mg/m3和三甲胺(540 nm)1.2~156.0 mg/m3,回收率为苯96.8%~102.3%和三甲胺97.6%~103.4%。常见共存物(甲醛、乙醇、丙酮、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不干扰测定。连续200 h通浓度均为50 mg/m3的苯和三甲胺混合气体,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表明此纳米级钇锆复合氧化物对苯和三甲胺的敏感性是长寿命的。本方法充分利用了交叉敏感现象,可以实现空气中苯和三甲胺的在线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甲醛、苯和二氧化硫在纳米Ti3CeY2O11上的催化发光有交叉敏感现象,在3个波长处分别确定甲醛、苯和二氧化硫浓度与催化发光信号强度的响应关系,再依据发光信号强度的叠加性特征即可获取甲醛、苯和二氧化硫的准确浓度,据此建立了同时测定空气中甲醛、苯和二氧化硫的新方法.3个分析波长分别为420、535和680 nm,敏感材料表面温度为280℃,载气流速为130 mL/min.本方法对甲醛、苯和二氧化硫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04、0.05和0.10 mg/m3,线性范围分别为0.08~75.60 mg/m3、0.10~101.40 mg/m3和0.30~115.00 mg/m3, 回收率分别为96.4%~103.7%、97.8%~102.5%和97.2%~103.3%.常见共存物,如乙醛、甲苯、硫化氢、氨、甲醇、乙醇和二氧化碳等不干扰测定.连续200 h通浓度均为50 mg/m3的甲醛、苯和二氧化硫混合气体,发光强度的相对偏差≤2%,表明此纳米级复合氧化物对甲醛、苯和二氧化硫的敏感性的寿命长.本方法充分利用了交叉敏感现象,可以实现空气中甲醛、苯和二氧化硫的在线分析.  相似文献   
3.
空气中甲醛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快速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改进。方法的检出限为0.024μg mL,线性范围为0.05~2.0μg mL,相关系数为0.9996,测定空气中甲醛的最低质量密度为0.008mg m3。改进后的方法可用于空气中微量甲醛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甲氧氯普胺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检测甲氧氯普胺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 最佳实验条件为: 检测电位1.18 V, 钌联吡啶浓度5 mmol/L, 检测池磷酸缓冲溶液40 mmol/L (pH 7.2), 分离磷酸缓冲溶液20 mmol/L (pH 6.1), 进样电压12 kV, 进样时间10 s, 分离电压14 kV. 方法的检测限(3σ)为5.0×10-3 mg/L, 线性范围为 0.03~9.52 mg/L, 相关系数为0.9990, 回收率为98.0%~101.7%. 对家犬体内甲氧氯普胺血药浓度的监测发现, 给药1.5 h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 血药浓度的半衰期约为4 h. 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进样量少等特点, 可用于甲氧氯普胺血药浓度监控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考文  周宇  孙月  田雪娇 《化学学报》2008,66(8):943-946
基于纳米复合氧化物上甲醛被催化氧化产生化学发光的现象, 建立了直接测定空气中微量甲醛的方法. 实验发现, 甲醛在许多纳米级金属氧化物表面都有发光现象, 但在纳米级钼钒钛(原子比为2∶3∶5)复合氧化物表面上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和较好的选择性. 最佳实验条件为: 分析波长535 nm, 测定温度265 ℃, 载气流速150 mL/min. 方法的检测限(3σ)为0.04 mg/m3, 线性范围为0.07~34 mg/m3, 相关系数为0.9994, 回收率为98.2%~101.4%. 对常见共存物的研究发现, 除丙酮外, 苯、氨、二氧化硫和乙醇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6.
周考文  张鹏  陈魏 《化学学报》2010,68(9):921-925
基于纳米材料上乙醇的催化发光现象,建立了直接测定空气中乙醇浓度的方法.实验发现,乙醇在纳米级钛锆镧(原子比为5∶2∶1)复合氧化物表面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和较好的选择性,以此为敏感材料可以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乙醇气体传感器,其最佳操作条件为:分析波长620nm,测定温度310℃,载气流速130mL/min.方法的检测限为(3σ)1.3mg/m3,线性范围为2~230mg/m3,相关系数为0.9990,回收率为97.4%~102.7%.对常见共存物的研究发现,甲醛、丙酮、苯、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不干扰测定,该传感器的连续工作时间可达120h以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苯系物在纳米材料上的催化发光现象,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空气中苯系物的方法。在铜锰铁复合纳米材料上的最佳测定条件为:检测波长460nm,表面温度320℃,气体流速120mL/min。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5mg/m^3,线性范围为1~80mg/m^3,相关系数为0.9995。对常见共存物的研究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范慧珍  周考文 《应用化学》2016,33(7):733-741
催化发光是物质在催化材料表面发生反应产生的发光现象,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食品分析、免疫学分析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挥发性有机物的快速定量检测,分析物的识别区分以及催化剂的活性评估三方面综述了催化发光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催化发光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纳米材料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车间废气中的丁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纳米材料催化丁酮的氧化反应产生化学发光的现象,建立了一种丁酮的快速测定方法。实验发现,丁酮在纳米级MgO和Al2O3表面都有较强的发光现象,但在MgO与Al2O3摩尔比为4:1的混合物上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了最佳实验条件:分析波长为440nm;测定温度为335℃左右;载气流速为145mL/min;方法的检出限为6.2mg//m^3;线性范围为20~1000mg/m^3;相关系数为0.9992。应用本法可快速测定车间空气中的丁酮。  相似文献   
10.
用GC-MS对矮紫苞鸢尾、细叶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这3种鸢尾植物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矮紫苞鸢尾中鉴定出1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55%,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36.55%),(Z,Z)-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0.05%);细叶鸢尾的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13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71.32%,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2-甲基-琥珀酸二丁酯(13.83%)、(Z,Z)-8,11-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1.90%);蓝花喜盐鸢尾的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15种成分,主要以甲酸酯类为主,占总峰面积的90.54%,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十四烷酸甲酯(30.70%)、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26.83%)、十八烷酸甲酯(23.57%)。结果表明,从矮紫苞鸢尾中鉴定出的11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3种鸢尾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以有机酸酯类化合物为主,在其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该属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