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化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牡荆素(V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VT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VT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2.675.nm;通过热力学参数推断出VT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pH 7.6的PBS介质中,且在PVA存在下,荧光桃红在其荧光发射峰555nm处的荧光强度因β-环糊精的加入而增强(荧光开),当在此体系中加入镍(Ⅱ)离子,其荧光发生猝灭(荧光关),其猝灭程度(ΔIf)与镍(Ⅱ)的质量浓度在5~3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75μg·L-1。应用此"开关"型荧光探针测定了污水和矿石样品中镍的含量,并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8.8%~106%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在1.2%~2.2%之间。对此荧光体系的反应机理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种黄酮小分子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4种黄酮小分子芦丁、牡荆素、山奈素、金丝桃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稳定性及半抑制浓度(IC50),并以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作为对照,考察了其抗氧化效果,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达到平衡的时间不同,芦丁所需时间最长。4种黄酮小分子及抗坏血酸均对DPPH自由基有清除效果,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金丝桃苷、抗坏血酸、芦丁、山奈素、牡荆素。结构分析表明,B环邻二酚羟基是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所必需的基团,其羟甲基化及A环羟基糖苷化不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而C环3-OH的糖苷化对抗氧化活性有利,且单糖苷优于双糖苷。  相似文献   
4.
依据在酸性条件下,铈Ce(IV)的强氧化性使丽春红S褪色的原理,建立了一种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铈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丽春红S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nm,铈量在0~5.0 mg/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48x-0.0068,相关系数为r=0.999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510=2.18×104L.mol-1.cm-1。新方法用于稀土氧化物中微量铈的测定,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9%(n=5),加标回收率为96.9%~99.0%。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298、304、310 K)时,山奈素(KF)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使用Tachiya模型与Stern-Volmer方程探讨了KF-BSA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结果表明,使用Tachiya模型时,体系结合常数与结合距离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种趋势与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结果变化趋势一致。由Stern-Volmer方程获得的结合位点数几乎不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但由Tachiya模型得到的实际结合位点数则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很大。Tachiya模型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热力学数据表明KF与BSA之间主要依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KF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