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5篇
晶体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1.
基于磷酸可待因对联吡啶钌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的增敏作用,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磷酸可待因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磷酸可待因在1.0×10-4~4.0×10-6mol/L和4.0×10-6~2.0×10-7mol/L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mol/L(S/N=3)。连续测定4.0×10-7mol/l磷酸可待因5次,发光强度的RSD为2.7%。方法用于模拟尿样中磷酸可待因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破膜检测胞内Rb 的含量,考察大环配体缬氨霉素运载Rb 跨膜的行为.基于传输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讨论了离子跨细胞膜时影响离子传输速率和跨膜量的各种因素.同时还以荧光法研究了RbCl对红细胞膜蛋白荧光强度的作用,结果显示,缬氨霉索传输Rb 跨人红细胞膜的行为呈现串联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跨膜量主要受配体浓度、温育时间的影响,高浓度RbCl能够影响膜蛋白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3.
在无N2条件下,以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材料,分别以氯化锌和碳酸钾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试验以亚甲级蓝的吸附为考察对象,获得最优工艺条件。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活性炭表面形貌并研究各因素吸附效果的影响,与市售活性碳对比。氯化锌活性炭最优工艺条件:浸渍温度90℃、浸渍时间12 h、物料比1∶2、活化温度650℃、活化时间60 min。碳酸钾活性炭最优工艺条件:浸渍温度120℃、浸渍时间6 h、物料比1∶2、活化温度650℃、活化时间100 min。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均形成了丰富的1μm左右的孔状结构,并且以ZnCl2为活化剂的活性炭形成部分超大孔径,造成表面有少量的坍塌结构。自制的两种最优活性炭的吸附量均大于商业活性炭,同时自制活性炭吸附平衡时间更短,可以使用的温度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4.
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破膜检测胞内Rb+的含量, 考察大环配体缬氨霉素运载Rb+跨膜的行为. 基于传输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讨论了离子跨细胞膜时影响离子传输速率和跨膜量的各种因素. 同时还以荧光法研究了RbCl对红细胞膜蛋白荧光强度的作用. 结果显示, 缬氨霉素传输Rb+跨人红细胞膜的行为呈现串联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跨膜量主要受配体浓度、温育时间的影响. 高浓度RbCl能够影响膜蛋白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氯化铯、天冬氨酸铯、3,5-二硝基水杨酸铯、5-氨基四唑铯的跨膜量,探讨有机铯化合物的跨膜机理以及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铯跨膜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铯化合物可通过多种方式跨膜,并具有动力学饱和特征;3,5-二硝基水杨酸铯、5-氨基四唑铯中有机阴离子的存在使铯很难以CsCO3-的形式依靠阴离子通道跨膜,NaHCO3的加入有利于天冬氨酸铯中铯的跨膜;Ca2+通道抑制剂硝苯地平在日光下的降解产物促进了氯化铯中Cs+的跨膜但抑制了其他铯化合物中Cs+的跨膜。  相似文献   
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Y)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氢原子在过渡金属(Sc、Ti、Cr、Mn、Fe、Co、Ni、Cu、V、Zn)修饰的Mg(0001)表面扩散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过渡金属元素Sc、Ti、V、Cr、Mn、Fe、Co、Ni和Cu选择替代在镁表面第二层稳定,而Zn则选择替代在第一层稳定.当镁表面掺杂Zn和Cu时,氢原子选择停留在表面稳定;当掺杂Sc、Ti、V、Cr、Mn、Fe、Co和Ni时,氢原子选择进入镁块体内部.值得一提的是氢原子通过从过渡金属顶部通道扩散进入镁块体内部的势垒大大降低,笔者用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后发现氢原子与过渡金属原子成键使扩散势垒降低.当氢原子进入镁块体内部后靠近Sc、Ti、V、Cu和Zn原子时,将与这些过渡金属原子成键,从而阻碍了氢原子继续向内部扩散;而氢原子靠近Cr、Mn、Fe、Co、Ni原子时,选择离开过渡金属从而促进了氢原子向块体内扩散,可以大幅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氢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