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5篇
物理学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了聚烯丙基铵盐酸盐(PAH)/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多层膜. 通过吸附或共价偶联, 在多层膜表面修饰了聚乙二醇(PEG)、牛血清白蛋白(BSA)或肝素, 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椭圆偏振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多层膜的表面形貌及修饰方法对各种蛋白的吸附性能. 经修饰后的多层膜较基底膜的厚度均有所增大; 最外层经修饰后的多层膜吸附的BSA、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蛋白的量较未修饰多层膜均有所减少. 采用SEM观察了血小板在多层膜上的黏附情况和形态变化, 计算了血小板的黏附率. 比较各多层膜的凝血酶原时间(PT), 发现修饰后的多层膜的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所延长, 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入反溶剂控制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碳酸锰微粒表面的沉积, 形成连续薄膜后交联, 去除模板后得到了尺寸均匀和分散良好的BSA中空微胶囊. 囊壁厚度可以通过滴加乙醇控制; 囊壁的截留分子量在70000—155000之间. 由于BSA含有丰富的自由羧基, 得到的微胶囊表现出pH响应性. 这种快速简便制备微胶囊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蛋白质及酶, 得到的生物相容的微胶囊将在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CaCO3制备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聚苯乙烯磺酸钠(PSS)的方法来控制掺杂进CaCO3粒子中的PSS含量,得到了PSS掺杂量为4%~11%,尺寸均匀的CaCO3球形微粒.在微粒表面仅吸附一层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后,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使碳酸钙溶解;释放出的PSS与PAH原位凝聚制备得到了分散良好且完整的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模板微粒中PSS的含量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和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与传统的层层组装微胶囊相比,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在高盐浓度下尺寸收缩程度较大.由于和层层组装微胶囊相比缺乏结合紧密的有序结构,原位凝聚法制备的微胶囊囊壁的截留分子量较大.  相似文献   
4.
层层组装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智能响应与物质包埋释放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胶体微粒模板上进行聚合物间或聚合物和小分子间的交替层层(LBL)组装, 得到核壳微粒, 然后去除胶体微粒得到层层组装微胶囊. 综述了层层组装微胶囊在组装驱动力、智能响应性能和物质包埋与释放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从组装驱动力和微胶囊结构调控出发, 简述了基于静电和氢键作用的LBL微胶囊的交联方法及交联所引起的微胶囊结构和性能的变化, 介绍了基于新驱动力如共价键作用、 碱基对作用和主客体作用制备LBL微胶囊的技术. 讨论了LBL微胶囊的智能响应性, 包括pH、 温度、 电荷、 光电磁和化学物质响应等. 详细介绍了LBL微胶囊包埋与释放功能物质尤其是药物、 蛋白和酶的方法及其特色, 包括LBL直接包埋与释放、 预吸附或共沉淀包埋与释放、 电荷选择性自沉积包埋与释放及爆释等. 最后, 着眼于微胶囊的靶向传递和功能器件, 介绍了采用静电作用和生物识别作用制备得到的微胶囊阵列.  相似文献   
5.
以人工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hemangioblastoma,HB)细胞为研究对象,发展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鉴定了HB细胞与人脑神经元细胞的差异蛋白质.采用在线HPLC串联LTQ-Orbitrap质谱鉴定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质,得到了HB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谱.HB细胞鉴定得到674个蛋白质,神经元细胞鉴定获得531个蛋白质.根据基于肽段鉴定的蛋白质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了波形蛋白(Vimentin),14-3-3 epsilon蛋白和碳酸酐酶Ⅱ(Carbonic anhydrase Ⅱ,CA Ⅱ)等在HB细胞中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的蛋白质,并对其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14-3-3 epsilon蛋白以及碳酸酐酶Ⅱ(CA Ⅱ)等蛋白质表达量的改变与HB的发病密切相关,对探索HB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沸腾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稳定性的数值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先进核反应堆的研究兴起,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在EICE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数值仿真算法AEICE,对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特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增大系统压力和增加入口欠热度,均会增大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区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