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8篇
化学   8篇
物理学   5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微扰QCD所预言的J/ψ衰变道胶子分布及其分支截面和LUND弦碎裂模型强子化面积定律的严格解,得到J/ψ所有衰变模式的微扰和非微扰过程的一种可能的描述,相应的Monte Carlo产生器LUARLW所作的初步模拟结果与BES获取的J/ψ数据的多种带电粒子谱分布和事例形状拓扑分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Ne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考虑长程相互作用势,应用一级玻恩近似和直线轨迹近似,分别计算了CO(A1∏(v=0)~e3∑-(v=1))体系和He,Ne,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不同转动量子数以及不同能量间隔下的干涉角,得到了干涉角随转动量子数和能量间隔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碰撞转动传能中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已经在静态池实验中被观测到,并且积分角也能被测量.利用分子束实验可得到转动传能更准确的信息,进而得到影响干涉角的的具体因素.文中利用一阶含时波恩近似和L-J相互作用势,建立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碰撞系统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模型,描述了观察和测量微分干涉角的方法,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半径和碰撞速度间的关系,同时也得到了积分干涉角和实验温度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fullerene-PBTDP-TPA三体体系中的光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实验基础上,分别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以及结合二维、三维实空分析方法对fullerene、PBTDP-TPA二体以及fullerene-PBTDP-TPA三体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二维定点表象揭示了激发情况下电子和空穴的相干情况.三维跃迁矩阵展示了跃迁偶极矩的方向和强度,而且三维电荷差密度给出了光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的方向和结果.同时,用二维和三维表象的方法对fullerene-PBTDP-TPA三体中光诱导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进行了验证,揭示了在给予者-桥-接收者三体分子体系中分子内激发时电荷转移的机制.除此之外,还发现直接从给予者到接收者超交换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极大地促进了给予者-桥-接收者三体分子体系内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5.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跃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分析方法对含芴酮的低聚物激发态性质进行理论研究。计算得到的跃迁能和振子强度与实验数据一致。跃迁密度分析显示跃迁偶极矩的大小和方向,电荷差分密度分析揭示了分子间电荷转移的方向和结果。研究表明含芴酮的低聚物在光诱导下产生的第一激发态为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态,而第五激发态为局域激发态。跃迁密度矩阵分析和电荷差分密度的理论分析结果易于理解含芴酮低聚物的激发态特性。  相似文献   
6.
用含时的密度泛函(TD-DFT)方法研究了低带隙的中性和带电的交替共聚芴(Green 1),该化合物是由烷基取代芴和(1,2,5-噻吩基-3,4-硫重氮基)喹喔啉噻吩(T-TDQ-T)单元交替重复组成,对他们的激发态特性用二维(2D)和三维(3D)实空间分析方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对于中性的Green 1,分别得到其带隙、键能、激子结合能和核驰豫能.用3D跃迁密度方法对中性和带电的Green 1的跃迁偶极矩进行比较可显示出跃迁偶极矩的取向和强度;用3D电荷差异密度方法显示出激发后的中性和带电的Green 1电荷重新分布和比较,用2D实空间分析方法(跃迁密度矩阵)来研究中性和带电的Green1处于激发态时的电子空穴相干性.中性Green 1的激发态特性分别用TD-DFT和ZINDO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比较得出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在TD-DFT中)对激发态性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The effects of isotopic variants on stereodynamic properties for the title react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method based on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NH2(I^2A')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Li Y Q and Varandas A J C 2010 J. Phys. Chem. A 114 9644]. The forward–backward symmetry scattering of th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 can be observed,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all these reactions follow the insertion mechanism. Three angl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P(θr), P(φr), and P(θr, φr) with different collision energies and target molecules H2/D2/T2 are calcula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duct rotational angular momentum is not only aligned, but also oriented along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cattering plane. The title reaction is mainly governed by the "in-plane" mechanism through the calculated distribution function P(θr, φr). The observable influences on the rotational polarization of the product by the isotopic substitution of H/D/T can b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8.
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酮缺陷对中性和带电六卟啉芳香性的影响,并使用多维可视化技术给出了该体系基态电荷分布和电子跃迁的直观图像. 研究结果表明,芳香性是决定这类体系基态密立根电荷分布的主要因素;酮缺陷效应使得体系基态的密立根电荷分布更多地局域在六卟啉基团上,在这类体系的五氟苯基取代基上密立根电荷布居较少,同时使得体系的芳香性发生改变. 进一步,通过计算体系的跃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可视化了酮缺陷对中性和带电六卟啉芳香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酮缺陷加强了体系电荷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Sha等在静态池实验中观察到了转动能量转移中的碰撞量子干涉,并且计算了决定跃迁散射截面的积分干涉角(J.Chem.Phys.,1995,1022772).由于积分干涉角是微分干涉角的平均效应,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信息,进行了分子束实验.作者文运用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理论,提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1П态双原子分子中关于Λ量子干涉的微分干涉角.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其干涉角.得到分子束实验中微分干涉角随实验参数,包括实验温度、碰撞伴、作用距离和转动量子数变化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影响干涉角的各种参数.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李永庆  李健  马凤才 《中国物理》2006,15(12):2920-2927
Collisional quantum interference (CQI) on the intramolecular rotational energy transfer is observed in an experiment with a static cell, and the integral interference angles are measured.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an experiment with a molecular beam is carried out, and there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angle and the scattering angle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first-Born approximation of time-dependent perturbatio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QI is developed in an atom-diatom system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molecular beam, with the long-range interaction potential taken into account.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correctly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angle is presented. The tendencies of 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angle changing with the impact parameter and rel- ative velocity are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presented her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or performing the experiment in the molecular b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