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Bi_4Ge_3O_(12)晶体的磁光法拉第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可见光范围测量了Bi_4Ge_3O_(12)晶体磁光法拉第旋转的色散关系,也测量了从室温到液氮温度磁光旋转在633nm的变化。大的磁光旋转和很宽光波范围的高透过率表明晶体在磁光应用上也是很有价值的。扼要讨论了Bi离子在抗磁晶体中对磁光旋转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室温下测量了LiKSO4单晶的旋光频散特性,用“晶体”旋光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在-180℃到68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LiKSO4的旋光度,观测到四个相交:低温相变具有显著的温度迴线,相变温度随样品而异。讨论了上述相变模式与目前已报道的LiKSO4相变资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激光布里渊散射(Brillouin scattering)是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中低频元激发的有力工具。在它的众多应用中,声速及其各向异性的测量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 我们应用最近组建起来的布里渊散射谱仪测量了单晶LiNbO_3在几个方向上纵声波、横声波的声速,并与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初步实验表明,目前声速测量的精度为±1%,结果可靠,方法简便快速。也表明该布里渊散射谱仪是可靠的,可用的。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利用核磁共振現象研究原子核的性貭,当时由于采用的是分子束或原子束,而且只适用于某些具有一定条件的分子和原子,所以不用說实驗技术上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当时核磁共振的現象并沒有引起普遍的注意。自从1946年在一般液体和固体中观察核磁共振的試驗成功后,核磁共振这項技术已經不单应用在核物理的范围內,而且在固体物理、有机化学等領域內都得到了广泛的更有重大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室温下测量了LiKSO_4单晶的旋光频散特性,用“晶体”旋光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在-180℃到68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LiKSO_4的旋光度,观测到四个相交:低温相变具有显著的温度迴线,相变温度随样品而异。讨论了上述相变模式与目前已报道的LiKSO_4相变资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可见光范围测量了Bi4Ge3O12晶体磁光法拉第旋转的色散关系,也测量了从室温到液氮温度磁光旋转在633nm的变化。大的磁光旋转和很宽光波范围的高透过率表明晶体在磁光应用上也是很有价值的。扼要讨论了Bi离子在抗磁晶体中对磁光旋转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王焕元  张鹏翔  张绪信  徐孝贞 《物理学报》1981,30(11):1554-1558
在0.4—0.8微米波长范围测量了助熔剂法生长的Bi-YIG系列单晶自然晶面和内部切面的克尔磁光旋转谱,讨论了Bi对磁光旋转的影响,以及从克尔效应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观察到的晶体内部的不均匀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代In的BCVIG单晶的磁光克尔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测量了分子式为{Bi3-2xCa2x}[Fc2-yIny](Fe(3x)Vx)O12的铁石榴石单晶(简记为代In的BCVIG)在0.45—0.80μm内的饱和极向磁光克尔旋转谱。在0.47μm附近观察到一个强的旋转峰值。通过改变In,V(Bi)的替代量获得了室温下磁矩抵消点附近0.47μm磁光旋转值与成份的关系。发现当替代量的变化通过磁矩抵消点时,克尔旋转的符号突然由正变负,但其绝对值并不依替代量趋近磁矩抵消点(总4πMs下降)而逐渐下降。还发现In的代入使磁光旋转有所增强,在y≈0.15时增强最大。借助总磁光旋转为Bi增强了的次点阵磁光旋转迭加的模型解释了代In引起的旋转增强。按此拟合实验结果导出了0.47μm下四、八面体次晶格旋转系数之比为α48≈1.5即单位Fe3+在四面体比在八面体对磁光旋转的贡献大。实验结果还表明,在x<1.0的配方区,并有小量In代入(y<0.15)时可望得到大磁光旋转材料。考虑到低而可变的4πMs,高的居里点和相当大的磁光旋转,该配方区的代In的BCVIG在磁光各种应用中将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用热磁分析方法较仔细地观测了Fe-Ni-Al三元系合金沿β+β′两相区内某一结线上的几个不同成分的合金样品。淬火所得的成分接近Fe2NiAl的过饱和固溶体在较高温度(~850℃)分解甚快,在一分钟内脱溶基本上完成。在850℃分出的β′相还含铁约35at.%,其居里点在400℃附近。在850℃经短时间回火继以水淬的合金,在600—700℃再经适当的回火,则首次回火所生成的β′相继续迅速分解,在不超过十分钟内损失大量的铁而变成非铁磁性的;其在室温的Hc可增到500奥斯特。这和Б.Г.Лившнц所提出的“继续脱溶”的假设相符。磁性观测的结果证明:β′相的继续脱溶是“可逆的”,就是说,把曾在600—700℃回火的合金重热至850℃时β′相能在几分钟内恢复850℃的平衡成分。Fe2NiAl过饱和固溶体在较低温度(70O℃以下)分解极慢,并且其过程是明显地“不均匀”的。因此,这种合金不能通过高温淬火继以较低温度(600—700℃)回火的处理来获得高Hc的事实可以用单畴粒子的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