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化学   111篇
物理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维高分子链形态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在“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新开设的又一个计算机模拟实验,即应用自编的改进型四位置模型,模拟二维空间中的自回避行走链和无规行走链,并验算均方末端距和均方回转半径与聚合度的标度关系,所得结果与de Gennes的理论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长链脂肪酸LB膜的X射线衍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了硬脂酸、花生酸及其混合酸的多层LB膜。用低角X射线衍射研究了它们的周期结构,硬脂酸和花生酸的LB膜在2θ=0.8°~23°的范围内分别出现13个和12个布拉格衍射峰,由此计算了它们的等同周期。用模型计算了它们衍射峰的强度,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衍射强度奇偶起伏的结果。在混合酸的LB膜中,可以观察到等同周期随混合比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的教学主线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关于《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的教学主线何平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230026)《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许多院校也称之为《高分子物理》课。顾名思义,是包括以高聚物为对象的全部物理学内容的课程,往往给人以内容庞杂的印象。加之该学科...  相似文献   
4.
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教学中,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高分子科学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在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新概念、新知识,特别是我国学者的贡献。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近年来作者在教学中介绍的几个新概念,如:动态接触浓度、单链凝聚态、凝聚缠结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是2006年安徽省精品课程,作者结合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出了"三个及时融入"的教材建设理念,本文结合实例对该理念的具体含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双(对甲基磺酸)2,4-己二炔-1,6-二醇酯(TS)及其不同聚合程度TS-PTS混合体和完全聚合的聚合物PTS在100-300K温度范围内的热刺激电流。在沿分子堆砌方向上(对PTS则是大分子链方向)上观察到了它们的热刺激电流,并在相应于它们相变152K和192K处呈现热刺激电流峰。研究了聚合程度对相变的影响,绘制了TS-PTS体系的相图。对另三个热刺激电流峰的归属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中讲透高聚物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高分子链的柔性、聚合物独有的熵弹性、显著的粘弹性、特有的描述链段运动的WLF方程,可能实现的大尺寸取向和小尺寸解取向、银纹、单链凝聚态、折叠链片晶和伸直链晶体、分子量的多分散性、高分子溶液特性和高聚物熔体的弹性行为等的讨论,希望能突出“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中高聚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建平  刘莉  何平笙 《化学通报》2002,65(11):758-761
微反应器是指容量仅为零点几μm^3或宽度为1μm左右的反应“容器”,反应在这个微小区域内有控地进行。以表面科学与微制造技术为核心,新型微反应器近年来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五种微反应器,即反相胶束微反应器,聚合物微反应器,固体模板微反应器,微条纹反应器和微聚合反应器,以及它们在各高科技领域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9.
用XPS对沉积在硅基片上的聚酰亚胺LB膜以及由它真空热解制备的SiC薄膜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分析 .XPS结果显示聚酰亚胺LB膜结构均匀 ,质量良好 ;真空热解时 ,约在 6 70℃时LB膜中的C与衬底Si反应形成SiC ;Ar离子溅射深度俄歇谱表明所制备的SiC膜中Si和C浓度成梯度分布 ,说明SiC是由Si和C相互扩散反应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8,10-二炔廿五碳酸LB膜的周期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8,10-二炔廿五碳酸,在玻璃片、石英片和镀金片上沉积了它的LB膜,X-射线衍射研究了LB膜的周期结构和聚合对它的影响。在2θ=1°—15°范围内观察到了多达7个布拉格衍射峰。由此计算了等同周期和分子在基片上的倾斜角。用分子模型计算了衍射峰强度,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衍射峰强度奇偶起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