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电容法研究了0.1 mol•L-1 KClO4和0.1 mol•L-1 KCl碱性化溶液(pH 10)中, 异烟酸(INA)在Au电极表面的吸附取向和结构. 结果表明: -0.5~0.2 V (vs. SCE)间INA阴离子(INA)通过其羧酸根上的两个氧原子垂直吸附在Au电极表面; 特性吸附Cl对上述吸附结构无实质影响. 进一步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测试表明即使在-0.8~-0.5 V, 极少量吸附的INA很可能仍维持上述基本构型.  相似文献   
2.
应用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了0.1 mol•L-1 HClO4中对硝基苯甲酸(PNBA)和0.1 mol•L-1 KClO4中吡啶(Py)在铂电极上的吸脱附. 结果表明在较高电位下(0.3~0.7 V vs. SCE) PNBA是通过其羧基脱质子后羧酸根的两个氧原子等位吸附在Pt电极表面, 而随着电位的负移, 除PNBA逐步脱附外, 还呈现出单个氧原子吸附的谱学特征. 光谱强度与电位的关系表明PNBA在铂电极表面吸脱附的中间电位约为0.2 V vs. SCE. 吡啶的吸附主要是通过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及脱氢后的α碳原子与Pt电极表面键合. 在较宽的电位区间(0.4~-0.4 V vs. SCE)吡啶的吸附方式和取向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步“湿法镀膜”方法将ATR-SEIRAS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ⅡB族Cd电极上. 选择吡啶(Py)作为模型分子, 初步比较了Py在不同金属电极表面上的吸附构型.  相似文献   
4.
铂和钌纳米薄膜电极的全湿法制备及表面增强红外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属纳米薄膜的合理制备是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法(ATR-SEIRAS)成功应用的关键. 通过简便可控的全湿法镀膜, 即先在红外窗口硅面上化学镀金膜, 而后再电沉积铂或钌, 制得具有极强表面增强红外效应、吸收峰向正常且几乎“无针孔”的铂或钌纳米薄膜电极, 从而可使ATR-SEIRAS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铂、钌电极表面的吸附与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