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篇
物理学   2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1.
SiO2-羟基表面上金属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iO2-羟基表面上几种金属原子的吸附性质,发现In和Ga在SiO2-羟基表面上的结合很弱,而Fe,Co,Ni在该表面上与Si,O形成强的化学键.等势能面和扩散势垒计算表明In(Ga)的扩散激活能只有0.1-0.3 eV,表明这两种原子容易在表面上扩散.这些结果可以定性地解释纳米合成中的一些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因为贵金属的价格比较高,并且很多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载体和金属接触的周围原子,所以减少贵金属的粒径对于提高金属原子利用率是非常可取的.原子利用率的最高极限就是形成单原子催化活性中心,然而合成稳定的单原子金属催化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单原子金属极易聚合成较大的金属颗粒.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合成稳定的单原子金属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单原子金属容易镶嵌在表面能量最高的活性位上,以降低金属和载体的总能量,使之达到最稳定状态.随着金属的负载量增加,以此单原子金属为"晶种"将形成金属纳米粒子.根据这一原理,我们通过简单热扩散方法在HMO表面把Ag纳米粒子"拆分"成单个的Ag原子,并稳定地镶嵌在由HMO四个氧形成的空穴上(HMO的孔道口),使体系的能量降到最低.我们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XRD)、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EXAFS)和电子显微镜照片(TEM)详细证明了这种自上而下的合成过程,并通过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XANE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吸附实验等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说明了诱导这一过程的原因.首先我们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Hollandite型二氧化锰(HMO)纳米颗粒,并且在上面负载纳米银颗粒.TEM数据表明经过焙烧纳米银颗粒消失,形成单原子分散在HMO表面.原位XRD的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银颗粒的衍射峰强度逐渐降低,最后消失,说明纳米银颗粒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最后达到银高分散的状态.通过对Ag(111)衍射峰强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温度低于150 oC时,Ag(111)衍射峰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说明银颗粒没有变化.当温度高于150 oC时,Ag(111)衍射峰强度开始减小,并且减小的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当温度高于260 oC时,Ag(111)衍射峰消失.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过程,我们分别在150,200,350 oC焙烧银颗粒的样品,并测试了它们的EXAFS谱.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银和银之间配位数减小,意味着银颗粒的减小.350 oC焙烧样品的EXAFS谱在银原子散射的0.28–0.30 nm范围内没有吸收峰,说明银原子在HMO表面高度分散.然后我们通过XANES谱和理论计算证明了银和载体表面晶格氧的相互作用导致银的前线轨道的电子重新发生排布,从而诱导了整个自上向下的合成过程.最后活性测试表明,单原子银催化剂在甲醛催化氧化中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并简单研究了单原子催化氧化甲醛的机理.因此这种合成策略有两个重要的作用:(1)增加催化活性位的数量;(2)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有利于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比如甲醛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3.
SiO2-羟基表面上金属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红英  顾晓  季敏  张笛儿  龚新高 《物理学报》2006,55(11):6042-6046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SiO2-羟基表面上几种金属原子的吸附性质,发现In和Ga在SiO2-羟基表面上的结合很弱,而Fe,Co, Ni在该表面上与Si,O形成强的化学键.等势能面和扩散势垒计算表明In (Ga)的扩散激活能只有0.1—0.3 eV,表明这两种原子容易在表面上扩散.这些结果可以定性地解释纳米合成中的一些实验现象.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表面扩散 结合能 金属原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