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6篇
力学   1篇
  200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界噪声激励下单摆-谐振子系统的混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同宿轨道和周期轨道的可积单摆-谐振子系统在弱Hamilton摄动(即弱耦合摄动)和弱非Hamilton摄动(即阻尼和有界噪声微扰)下的混沌运动.用Melnikov方程预测Hamilton系统中可能存在混沌运动的参数域,并用Poincare截面验证解析结果.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有阻尼与有界噪声激励下系统的最大Lyapun0V指数和Poincare截面,结果表明有界噪声在频率上的扩散减小了引发系统产生混沌运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1.根据烃类在自动催化氧化过程中的退化支链反应机理;并考虑到过氧化氢物的分解既可生成游离基,也可形成稳定产物;同时还考虑到高分子固体的反应特征,其中终止反应应包括单基终止这一步骤,因之本文作者重新推导在一定温度下聚合物吸氧动力学的方程式如下: lnV_t/V_∞/(1-V_t/V_∞)=(αk_3N_0-yk_5)_t+C其中α=xk_7/(xk_7+(1-x)k_8);x为支化分数,y为单基终止分数。 V_t——在时间为t时聚合物的吸氧量(毫升O_2/克聚合物); V_∞——聚合物在整个吸氧过程中的极限吸氧量(毫升O_2/克聚合物); k_7及k_8——过氧化氢物分解成游离基及生成稳定产物的速度常数; k_5及k_6-——链的单基及双基终止速度常数; k_3——链的增长速度常数。 2.上述方程式可用顺-1,4-聚丁二烯在不同实验温度和不同品种及浓度的添加剂存在时的吸氧数据来验证,因为这些可变因素可以直接影响α及y值的变化,而这些数值反映了自催化过程的有效支链反应程度。对于某一给定条件下所得的数据,若按上述方程式作lnV_t/V_∞/(1-V_t/V_∞)-t图便可得到两个不同的斜率,即反应的前期斜率较低,后期斜率较高,这假设为α及y值在反应前期及后期有所改变。因之,若以斜率较大者作基础,就可求得前后期不同斜率的比值γ_r,并可定义为有效支链反应程度的相对系数,  相似文献   
3.
1.比较了乙酰基丙酮Co~(++)、Cu~(++)、Fe~(+++)、Mn~(++)、和Ni~(++)对顺-1,4-聚丁二烯吸氧速率的影响,得到这些化合物的相对催化活性与它们的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势有关,这两者的顺序完全一致,即 Co~(++)>Mn~(++)>Fe~(+++)> Cu~(++)及 Ni~(++)。同时还发现,随着这些变价金属盐浓度的增大,所有这些变价金属盐均对起始吸氧速率有加速作用,但程度各有不同,即按上述顺序排列。对最高吸氧速率只有钴盐具有明显加速作用,铁和镍盐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铜盐主要表现为阻化效应。 2.比较了各种卤化钴如二氯化钴、二溴化钴、二碘化钴、硬脂酸钴和二乙酰基丙酮钴对顺-1,4-聚丁二烯吸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卤化钴彼此间的相对催化活性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其活性要略小于两种有机钴盐。至于二乙酰基丙酮钴与硬脂酸钴之间的差别,则对于最高吸氧速率的影响前者略高于后者。此外还发现,当实验温度在60°至80℃范围内时,最高吸氧速率与这三种钴盐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在所指的温度范围内,这些钴盐可降低起始吸氧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由纯胶的20千卡/克分子降至16千卡/克分子),但不影响最高吸氧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纯胶及含钴盐的橡胶均为14千卡/克分子)。 3.研究了乙酰基丙酮 Co~(++)—Fe~(+++),Co~(++)—Cu~(++),Co~(++)  相似文献   
4.
N,N-二苯基乙二胺(以下简称DED)是国内正在发展的稀土异戊胶的一种较好的抗氧剂,但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尚未见有专门报导。鉴于某些胺类抗氧剂可与重氮盐生成有色产物以进行比色分析,本工作较详细地研究了DED的生色反应,结果证明,只要严格控制生色反应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就可有效而方便地对DED进行定量测定,其在乙醇溶液中的检出灵敏度达0.25×10~(-9)克分子/毫升,在橡胶中的检出量为已知值的95%左右,平行误差一般不大于2—3%。  相似文献   
5.
<正> 将分析有机物中2,4-二硝基苯脘的紫外光谱法(简称DNPH-UV法)用于固体高分子材料的羰基检测,在70年代才有报道.Kato利用DNPH-UV法和红外光谱法(IR法)跟踪聚乙烯薄膜在光氧化中羰基的生成数据,两者的检测灵敏度几乎相同,而Johnson等用前一方法曾检出聚乙烯薄膜中有极少量羰基存在,但缺少相应的IR数据,其灵敏度难以判断.此外,在应用DNPH-UV法时,所规定的反应条件也不同,对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仍缺乏资料.因此本文以聚乙烯薄膜为对象,对样品的氧化程度、厚度及其反应条件和反应液的组分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聚乙烯薄膜在大气曝露过程中若干主要结构性能的变化,观察到聚合物在短时间曝露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MFI测定法和微量羰基分析法灵敏地检测和跟踪。 考察了聚乙烯薄膜在曝露早期所发生的MFI变化的规律,证明这些变化主要来自早期光氧化,并可由现代光化学反应的知识得到解释。 断定,聚乙烯薄膜在大气曝露早期MFI变化的实质并非直接反映聚合物业已产生的结构变化,而是由于早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微量活性产物促进了聚合物在MFI测定时的交联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同催化剂体系的定向聚合,可使丁二烯聚合成双键在主链和侧基中分布不同的聚合物。对于这些聚合物的氧化性能,尽管早期有人利用不同单体单元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如天然胶、古塔坡胶以及丁钠、丁锂、丁苯、丁基胶等作过比较,认为丁二烯橡胶分子主链和乙烯侧基上所含双键的比例可以极大地影响其反应能力,主链上双键在氧化时较活泼,而乙烯侧基上的双键则在热交联时较活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