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利用邻二苯基膦苯甲醛分别与多种手性二胺的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四齿胺膦配体.这类多齿胺膦配体含有两个软的磷原子和两个硬的氮原子,具有丰富的配位化学性能和优秀的不对称诱导能力.本文综述了手性胺膦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氧化动力学拆分反应、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和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不对称D-A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手性羰基铁络合物很少被用于芳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氢化.利用不同的羰基铁络合物与手性双胺双膦配体现场络合,形成手性胺膦铁催化体系.考察了它们对多种芳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催化氢化性能.结果表明,三核的手性胺膦铁簇合物是催化芳香酮不对称氢转移氢化的较好体系.当用三核的铁簇合物[Et3NH]+[HFe3(CO)11]-体系催化1,1-二苯基丙酮的氢化时,最高可获得98%的对映选择性.通过现场红外光谱测定,揣测羰基铁簇合物Fe3(CO)12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保持三核的簇合物的簇骼不变.  相似文献   
3.
新型手性胺膦-铱体系催化芳香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含-CH_3取代基的PNNP型手性双胺双膦配体, 并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及圆二色光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在异丙醇溶液中, 考察了该配体与[IrHCI_2(COD)]_2组成的手性胺膦-铱体系对多种芳香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性能. 结果表明, 该手性胺膦-铱体系是催化多种芳香酮不对称氢转移氢化的优秀催化剂. 在室温下, 用该体系催化1,1-二苯基丙酮时, 可得到99%的转化率和99% ee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富勒烯配合物η2-C6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85年Kroto等[1]发现富勒烯至今, 其在化学、材料和物理等领域已有较多的研究[2~8]. 目前有关C60取代的金属小分子配合物(如羰基、亚硝酰基等)的研究方兴未艾. 而以NO为配体的亚硝酰基金属富勒烯配合物仅有数例[2,3], Green等[3]在研究以CO和NO为配体的金属富勒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中, 认为C60不能与Ru(NO)2(PPh3)2发生反应. 本文利用Ru(NO)2(PPh3)2与C60反应首次合成出η2-C60[Ru(NO)(PPh3)]2配合物, 并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富勒烯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XPS)和13C及31PNMR等多种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分子内存在超共轭效应,共轭电子多.离域性好.通过光伏效应装置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结果显示该系列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6.
芳香酮的高效对映选择性转移氢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性芳香醇在制药工业上有重要的应用,因而利用芳香酮的对映选择性氢化制备相应的手性醇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近10年来,用手性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利用种种有机物作氢源,实现芳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氢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反应过程的催化活性仍然较低,底物酮与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是新开设的化学系硕士生综合化学实验,其构思来自于手性Co(Ⅲ)络合物的不对称自催化合成。研究生可通过本实验从实践和理论上发现和探讨手性Co(Ⅲ)络合物的不对称自催化合成的奇妙现象以及掌握对手性络合物组成、结构和手性性质的各种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系列含手性联吡啶的钌(Ⅲ)络合物,并对其进行了IR、UV-Vis、CD、电导率等表征。初步考察了其对苯乙烯的不对称催化环氧化性能,获得最高达60%的e.e.值。  相似文献   
9.
C60Co(Pph3)2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ullerene complexe C60Co(Pph3)2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60 with CoCl2(Pph3)2 under a nitrogen atmosphere and refluxing,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FT-IR, XPS, NMR, which appove that C60 coordinates to Co(Pph3)2 group in σ-π pattern and the electron is super conjugate over whole molecule. The result of redox property study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potentiel of C60Co(Pph3)2 is more negative than that of C60, the reason may be the π electron dentensity of C60 in C60Co(Pph3)2 increases, which lead to it′s electron affinity decreasing. The thermostability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oxidation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C60Co(Pph3)2 is lower than that of pure C6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