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7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任涛  王一帆  刘苗苗  徐艳杰 《中国物理 B》2016,25(2):20101-020101
In this paper,the invulnerability and cascade failures are discussed for the urban bus network.Firstly,three static models(bus stop network,bus transfer network,and bus line network)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structure and invulnerability of urban bus network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bus network comprehensively.Secondly,a new way is proposed to study the invulnerability of urban bus network by modelling two layered networks,i.e.,the bus stop-line network and the bus line-transfer network and the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are analysed.Finally,by modelling a new layered network which can reflect the dynamic passenger flows,the cascade failures are discussed.Then a new load redistribu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study the robustness of dynamic traffic.In this paper,the bus network of Shenyang City which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China,is taken as a simulation example.In addition,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improve the urban bus network and provide emergency strategies when traffic congestion occurs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2.
以三聚氰胺、甲醛、尿素等原料合成具有可塑性的三聚氰胺树脂,通过发泡法构建前驱体支架,并通过磁控溅射法在支架表面沉积金,550℃下热聚合后,成功制备得到负载Au的石墨相氮化碳(Au@g-C3N4)支架,其比表面积可达1 480 m2·g-1。负载6%Au后,Au@g-C3N4支架的紫外吸收光谱在550nm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吸收带边红移至507nm,禁带宽度缩小至2.45eV,Au@g-C3N4支架荧光强度和阻抗显著降低,光电流从0.28μA·cm-2提升至0.62μA·cm-2。负载Au既拓宽了Au@g-C3N4支架可见光吸收性能,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光催化性能稳定,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降解率提高近1倍。此外,Au@g-C3N4支架强度适中,具有一定韧性,在光催化领域应用中便于回收和再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热法,分别以FeCl3· 6H2O和CoCl2·4H20为铁源和钴源,二甘醇和二乙醇胺为溶剂和配位剂,制备了水溶性CoFe2O4纳米粒子.采用TEM、XRD、FTIR光谱、热重-差热分析等技术对所得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材料的磁学性质.结果表明,这种铁酸钴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M.达53.2em...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四种齐聚噻吩衍生物:5,5"-二氰基-2,2’:5’,2"-三噻吩 (DCN3T), 5,5"’-二氰基-2,2’:5’,2":5",2"’-四噻吩 (DCN4T), 5,5"’-甲氧基-2,2’:5’,2":5",2"’-四噻吩(DMO4T) 和 4,4"-二羧基-5,5"-二丙基-2,2’:5’,2"-三噻吩 (BP3T-DCOOH),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变色性质,研究结果发现,这四种齐聚噻吩衍生物膜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生可逆的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e1-xGdxO(4-x)/2系列纳米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谱仪(XRD)对纳米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产物为棒状材料,直径约为20 nm,表现为典型Ce O2的立方萤石结构,由XPS结果可见Gd完全掺杂到氧化铈中。将上述材料与壳聚糖混合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一个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无酶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I~t曲线法对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e0.9Gd0.1O1.95-CHIT/GCE修饰电极表现出较灵敏的电化学响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修饰电极对H2O2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5~1.1×10-2mol/L,检出限(S/N=3)为1.7×10-6mol/L。该传感器制备简单、成本低,灵敏度虽然不理想,但为复合纳米材料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紫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卤水海产品中I和IO_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品中I-被溴水氧化成IO-3,用甲酸除去多余的溴水,在磷酸介质中IO-3与过量的I-生成I-3;样品中的IO-3在磷酸介质中直接与加入的过量I-生成I-3,I-3在350和288nm具有强吸收,且吸光度与I-3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通过测定样品氧化前后的吸光度分别得到样品中I-和IO-3总量以及IO-3的量,差减法得到I-的量,建立了自身紫外光谱法快速方便地测定卤水和海产品中的I和IO-3。讨论了溴水、甲酸、磷酸和碘化钾的加入量以及光照、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测定的影响,优化试剂条件是:对测定I-的体系,加入3%溴水溶液2滴,10%甲酸溶液0.5mL,20%磷酸溶液4mL,100g·L-1 KI溶液1mL;对测定IO-3的体系,加入20%磷酸溶液0.2mL,100g·L-1 KI溶液1mL。室温避光条件下反应30min测定体系吸光度。在优化条件下,I和IO-3的浓度分别在0~1.2mg·L-1与0~1.5mg·L-1的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对样品空白平行测定12次,得到I-和IO-3的检出限分别是1.54和14.8μg·L-1。对0.8mg·L-1的I和IO-3平行测定12次,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0.097%和0.067%。用建立的方法直接测定了扎布耶卤水、洪峰地下卤水中的I-和IO-3,并且采用碱式消解测定了海带、紫菜、海白菜中I-和IO-3,同时进行了样品加标回收实验,I-和IO-3回收率均在80%~120%之间,测定结果符合分析化学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微球用于LHRH拮抗剂类似物缓释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壳聚糖微球对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类似物(TX46)的吸附与释放,考察了影响吸附与释放的因素,得到了各种不同微球对TX46的吸附与释放平衡曲线,为LHRH拮抗剂用于生育控制及其它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氏病(AD)和2型糖尿病(T2DM)是常见的由蛋白质错误折叠引起的疾病,作为与此二者相关的致病蛋白,淀粉样β蛋白(Aβ)和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的交叉聚集行为暗示了AD和T2DM的相关性。然而,Aβ和hIAPP在体内的交叉聚集过程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特征,即同时存在不同形式的淀粉样蛋白聚集体,且少量的聚集体附着在血管壁上会成为聚集过程的种子,本文以硫代黄素T荧光测定,原子力显微镜,圆二色光谱,石英晶体微天平以及MTT法作为研究手段,探究了Aβ和hIAPP在溶液和固体表面的成核与交叉成核聚集行为。结果表明,少量的Aβ40和hIAPP种子(单体浓度的1/50)即可显著改变异源聚集的聚集路径,形成具有不同形态且含有更多β-折叠结构的异源聚集体,导致更高的细胞毒性。溶液和固体表面上的结果均证明异源成核聚集效率低于同源聚集,且异源聚集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类型。此外,不同于溶液中所得结果,hIAPP种子在固体表面的交叉成核聚集效率显著高于Aβ40种子,证明了界面性质对交叉聚集过程的影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淀粉样蛋白交叉聚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苗苗  郭伟国  周平 《实验力学》2014,29(2):181-188
针对SHPB试验中的波传播衰减弥散问题,基于杆自由端撞击的波传播系数法试验原理,选取Φ100mm PA66尼龙杆为典型Hopkinson压杆,依据SHPB试验中获取试样应力-应变曲线的二波法,对原位测试试验中从加载试样传来的反射波弥散进行修正研究,获得入射杆反射波传播系数;同理,对透射杆获取透射波传播系数。根据修正后的实际反射波和透射波历程,获得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比较分析,此方法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氏病(AD)和2型糖尿病(T2DM)是常见的由蛋白质错误折叠引起的疾病,作为与此二者相关的致病蛋白,淀粉样β蛋白(Aβ)和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 IAPP)的交叉聚集行为暗示了AD和T2DM的相关性。然而,Aβ和h IAPP在体内的交叉聚集过程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特征,即同时存在不同形式的淀粉样蛋白聚集体,且少量的聚集体附着在血管壁上会成为聚集过程的种子,本文以硫代黄素T荧光测定,原子力显微镜,圆二色光谱,石英晶体微天平以及MTT法作为研究手段,探究了Aβ和h IAPP在溶液和固体表面的成核与交叉成核聚集行为。结果表明,少量的Aβ40和h IAPP种子(单体浓度的1/50)即可显著改变异源聚集的聚集路径,形成具有不同形态且含有更多β-折叠结构的异源聚集体,导致更高的细胞毒性。溶液和固体表面上的结果均证明异源成核聚集效率低于同源聚集,且异源聚集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类型。此外,不同于溶液中所得结果,h IAPP种子在固体表面的交叉成核聚集效率显著高于Aβ40种子,证明了界面性质对交叉聚集过程的影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淀粉样蛋白交叉聚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