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7篇
  免费   4920篇
  国内免费   9694篇
化学   16477篇
晶体学   1447篇
力学   990篇
综合类   434篇
数学   527篇
物理学   9946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544篇
  2022年   625篇
  2021年   732篇
  2020年   574篇
  2019年   770篇
  2018年   555篇
  2017年   759篇
  2016年   799篇
  2015年   964篇
  2014年   1252篇
  2013年   1463篇
  2012年   1274篇
  2011年   1352篇
  2010年   1265篇
  2009年   1240篇
  2008年   1451篇
  2007年   1389篇
  2006年   1485篇
  2005年   1442篇
  2004年   1463篇
  2003年   1223篇
  2002年   1032篇
  2001年   1029篇
  2000年   645篇
  1999年   567篇
  1998年   583篇
  1997年   418篇
  1996年   424篇
  1995年   395篇
  1994年   376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306篇
  1991年   324篇
  1990年   244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81.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研究了2',3'-二脱氧-2',3'-二去氢鸟嘌呤核苷分子(D4G)的构象. 分别研究在气相中的孤立分子和一水合物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和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变过程, 分析了水分子的参与对D4G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和几何结构参数以及自然电荷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孤立的D4G分子在气相中存在8种稳定构象, 其中构象d4g-2是所有构象中最稳定的, 气相中D4G主要以d4g-2存在. 气相中各构象的相对稳定性为: d4g-2>d4g-1>d4g-5>d4g-3>d4g-6>d4g-4>d4g-8>d4g-7. 计算得到的各构象键长和键角数据与实验值接近. 一个水分子的加入对D4G分子的构型参数有所影响, 基本不改变D4G分子各构象的稳定性顺序, 但构象转变的能垒有所提高. 氢键在分子构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2.
利用XPS和AES研究了在Ar离子束作用下C60薄膜的分子结构的稳定性.研究发现C60分子与Ar离子束作用后,C1s结合能从284.7eV逐步下降到284.4eV,CKLL俄歇动能从270.0eV增加到271.3eV.并且C60薄膜在与氩离子束作用后,其C60分子结构特征的C1s携上峰及价带峰均消失.表明Ar离子束可以促使C60分子的C=C双键断裂,离域π键消失,C60分子分解为单质碳.C=C双键断裂过程与离子束的能量和辐照时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83.
硼离子对铕掺杂SiO2干凝胶发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单掺和B,Al共掺的Eu掺杂SiO2干凝胶。利用荧光光谱、IR,XRD,DSC,TG/DTG等技术研究了硼离子、退火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经500℃以上退火处理用248nm激发的样品,产生Eu^3+离子^5D0→^7FJ的特征发射,^5D0→^7F1的跃迁分裂为两个峰。比较615nm处的发光强度,掺硼酸样品的发光强度是不加硼酸发光强度的3.3倍。这是因为B离子的加入,在材料中形成了Si—O—B键,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加强了Eu^3+的红光发射。当退火温度上升到850℃用350nm激发时,样品有很强的Eu^2+蓝光发射。Al单掺的发射中心在437nm处,发射半峰宽约为70nm,而B,Al共掺样品的发光中心蓝移到425nm处,单掺样品的蓝光强度几乎是共掺样品强度的2倍。这是由于硼酸的加入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从而导致单掺和共掺样品发射峰位和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84.
(-)-cis-1, 3-Dibenzyl-hexahydrofuro[3, 4-d]imidazole-2, 4-dione was prepared by a new synthesis method from meso dicarboxylic acid and dehydroabietylamine by asymmetric reduction in good yield with up to 91.6% e.e. value.  相似文献   
985.
N-取代的3,4-二氢-1,3-苯并噁嗪具有生物活性,是潜在的安定剂和镇静剂,还是制备酚醛树脂的潜在中间体。一般以酚、伯胺和甲醛为原料,通过Mannish缩合反应来制备。本文通过2,4-二叔丁基苯酚、乙二胺和甲醛反应,合成了亚乙基桥联的双噁嗪,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986.
合成了3-(水杨酰肼)-丁基-2-酮肟H2L(1,C11H13N3O3)和2个镍的3-(水杨酰肼)-丁基-2-酮肟化合物[Ni(HL)(CH3COO-)(C5H5N)2](2)和[Ni(HL)2]·2C3H7NO(3)。化合物1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为:a=0.451 87(2) nm,b=2.086 8(1) nm,c=1.224 48(9) nm,β=94.974(3)°,V=1.150 3(1) nm3Z=4,Dc=1.358 g·cm-3,μ=0.101 mm-1F(000)=496,R=0.0435,wR=0.142 5。化合物2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为:a=1.362 39(8) nm,b=1.345 37(6) nm,c=1.438 54(7) nm,β=113.138(3)°,V=2.424 6(2) nm3Z=4,Dc=1.398 g·cm-3,μ=0.843mm-1F(000)=1 064,R=0.042 4,wR=0.116 6。化合物3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体学参数为:a=1.104 22(7) nm,b=2.860 1(1) nm,c=1.114 13(7)nm,β=114.589(5)°,V=3.199 5(3) nm3Z=4,Dc=1.398 g·cm-3,μ=0.667 mm-1F(000)=1 416,R=0.057 6,wR=0.1535。在化合物1晶体中,酮肟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在化合物2中,每个镍(Ⅱ)离子由1个3-(水杨酰肼)-丁基-2-酮肟的2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吡啶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和1个乙酸根中的1个氧原子形成畸变的NiN4O2八面体配位构型,存在分子内氢键O-H(肟)…O(乙酸根)和O-H(酚)…N(酰肼)。在化合物3晶体中,每个镍(Ⅱ)离子由2个3-(水杨酰肼)-丁基-2-酮肟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NiN4O2八面体配位构型。晶体中存在O-H…O和O-H…N两种分子内氢键和O-H…O分子间氢键。  相似文献   
987.
从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结构出发,研究了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单体之间的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有限差分方法求解Poisson-Boltzmann方程得到,疏水相互作用通过分析溶剂可及性表面模型得到.考察了不同pH值对TGEV 3CL蛋白酶二聚体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pH值为5.5~8.5时,二聚体静电相互作用能、静电去溶剂化能和疏水自由能都较小,表明在该条件下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有利于二聚体的稳定存在,这符合实验结晶所需条件.pH值对静电去溶剂化能的影响大于疏水自由能,表明静电作用是造成强酸或强碱条件下二聚体不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8.
王孝伟  张志丽  刘杰  马小艳  刘俊义 《有机化学》2004,24(10):1271-1273
报道了1,3-二苄基-6-(3,4-环氧丁基)尿嘧啶的合成新方法.以6-甲基尿嘧啶(1)为起始物,经1,3-二苄基-6-甲基尿嘧啶(2)及未见文献报道的1,3-二苄基-6-(3-丁烯基)尿嘧啶(3)和1,3-二苄基-6-(3-羟基-4-溴丁基)尿嘧啶(4),首次高收率合成了1,3-二苄基-6-(3,4-环氧丁基)尿嘧啶(5),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89.
采用AM1和ZINDO系列方法研究了螺旋共轭分子2,2′-螺二茚-1,1′, 3,3′-四酮及其含氮衍生物的几何构型和各分子的稳定构型, 并以稳定构型为基础, 计算了这些分子的电子光谱、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μ, β0及电荷转移, 考察了取代基变化对βμ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所设计分子兼具较大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和较高的透过率, 有希望成为一类新型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990.
纳米/微米碳酸钙的结构表征和热分解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棕榈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有机表面改性, 运用SEM﹑TEM、XRD、FTIR 及TG-DTG 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碳酸钙进行表征, 并与微米碳酸钙的微晶结构及热分解特性进行比较. FTIR 分析结果确证了棕榈酸与纳米碳酸钙表面是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方式相结合, 粒子表面存在羧基等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 对比研究发现, 碳酸钙微晶纳米化后, 其红外V3特征吸收峰出现约35 cm-1 的蓝移现象, 并且明显窄化. 初步解释了纳米碳酸钙红外吸收峰蓝移的原因, 认为尺寸效应和晶体场效应是影响纳米碳酸钙红外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 微晶结构的变化使得纳米碳酸钙的热分解反应表现出反常特性, 热分解温度较微米碳酸钙下降了40.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