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化学   100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报道用2-乙基己基膦酸单酯萃淋树脂为固定相,HCl为淋洗液的萃取色谱法研究了高纯Dy2O3中的痕量稀土杂质和Dy2O3基体的分离条件,并用ICP-MS法测定了高纯Dy2O3中的14个稀土杂质,稀土元素的测定限为0.001-0.005ICP-MS法测定了高纯Dy2O3  相似文献   
92.
本文提出了用一种粒度的固定化酶,利用在高底物浓度与低底物浓度时分别表现为零级反应与一级反应的特点,研究在连续式反应器中内扩散限制下酶反应动力学的方法。通过在棒条状异构化酶上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的反应,测求了酶反应的本征参数以及一级反应速度常数、表观米氏常数、底物扩散系数、效率因子等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3.
流动注射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种利用流动注射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地质样品中钐的方法。在采样体积为300μL的条件下,该法灵敏度较连续雾化进样提高了近4倍,分析速度为60样/min,检出限为0.42μg/L。  相似文献   
9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最新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冰  杨红霞 《分析试验室》2003,22(1):94-100
对1998年以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内容包括同位素比值分析、双聚焦扇形磁场高分辨ICP-MS、多接收器磁扇形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飞行时间等离子体质谱仪(ICP-TOF-MS)、“冷”等离子体及屏蔽炬技术以及动态碰撞/反应池技术等进展。  相似文献   
95.
在局域有限空间中,如何保证电磁能量的多目标精准均匀恒定无线传输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本文针对此难题,以具有时空聚焦特性的时间反演技术为基础,提出一种自动区域选择信道匹配的恒定均匀无线输能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依据多径信号的贡献率,自适应性地补偿不同目标处的信道差异,还可以利用距离系数动态划分时间反演镜阵元的工作范围,降低不同目标间的相互影响.在提高能量聚焦精度的同时,解决微波无线输能(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MPT)中多目标能量非均匀传输的问题,从而实现长时间恒定的多目标均匀MPT.  相似文献   
96.
在群体细胞水平和单个酵母细胞水平上,应用光镊喇曼光谱技术对高浓度乙醇胁迫过程中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基于两种水平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浓度乙醇胁迫下,归属于核酸的喇曼峰(721,1 083,1 301cm-1)、归属于蛋白质的喇曼峰(721,858,1 001,1 301,1 445,1 608,1 657cm-1)和归属于脂类(1 083,1 301,1 445cm-1)喇曼峰的峰强度都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说明了高浓度乙醇诱导酵母凋亡过程中核酸、蛋白质、脂类等物质的含量是逐渐降低的.结合单因素分析法与重复测量分析法发现,群体细胞与单个细胞光谱的变化有明显差异性,反映基于群体细胞的研究,个体细胞的信息被平均光谱信息所掩盖,无法体现个体间所存在的差异.应用激光镊子喇曼光谱技术基于单个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能更直接、真实地反映高浓度乙醇胁迫下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变化的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97.
物理概念是通过大量观察、实验,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而形成,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调查发现,我校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是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以至于听不懂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98.
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五元体系Li^+,Na^+,K^+,Mg^2^+/SO~4^2^--H~2O25℃溶解度,测得了平衡溶液的密度,获得了该五元体系25℃溶解度相图的十个无变量点和十种平衡固相。十个单盐结晶区分别对应于原始组分K~2SO~4,Li~SO~4.H~2O,MgSO~4.7H~2O,水合物Na~2SO~4.10H~2O,复盐3K~2SO~4.Na~2SO~4,Na~2SO~4.MgSO~4.4H~2O,Li~2SO~4.3Na~2SO~4.12H~2O,2Li~2SO~4.Na~2SO~4.K~2SO~4,Li~2SO~4.K~2SO~4和K~2SO~4.MgSO~4.6H~2O,此外没有产生新的复盐或固溶体。用现代电解质溶液理论---Pitzer模型校验该体系的溶解度测定值,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
氮磷配位的钛酸酯络合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单烷基羧酸型和磺酸型钛酸酯氮配位与磷配位的配合物.用XPS法证明有N→Ti或P→Ti配位键生成,并从化学位移量推测了键的强度,磺酸型较羧酸型易配位,羟基取代胺的氮配体配位较容易发生;磷配位由于存在Ti→P的反馈作用,使化学位移不如氮配位明显.此外,异丙基钛酸酯与乙醇胺的反应物,证明分子内有N→Ti配位键生成.  相似文献   
100.
在手征SU(3) 夸克模型下应用共振群方法讨论了三个非奇异的双重子态的性质。计算中的模型参数取自我们以前的工作,拟合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散射相移确定下来的。首先,研究了氘核的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氘核是多年来实验上唯一发现的双重子态。氘核属于核子-核子系统,它是自旋为S =1 和同位旋为T =0 的双重子态。我们计算了氘核的结合能、散射长度以及氘核的相对运动波函数,结果表明手征SU(3) 夸克模型可以合理描述氘核的性质并且发现张量力对形成松散束缚态的氘核是重要的。然后,给出了S = 3 和T =0 的ΔΔ双重子态的理论预言结果,这里考虑了分波耦合和隐色道耦合效应,计算了结合能和均方根半径。结果表明,隐色道耦合效应比分波耦合效应大,也就是说隐色道耦合效应在形成(ΔΔ)ST=30 双重子态中是重要的。我们的理论预言结果在几十个MeV 左右,低于ΔΔ道的阈值但是高于NΔπ的阈值. 出乎意料地,我们的预言结果很接近最近2014 年WASA的实验结果。接着,给出了对S = 0 和T =3 的ΔΔ双重子态性质的最新研究结果,这里在以前的单道计算基础上考虑了隐色道耦合效应。结果表明,隐色道耦合对(ΔΔ)ST=03的结合能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和(ΔΔ)ST=30 一样,它的质量低于ΔΔ道的阈值但是高于NΔπ的阈值。最后,对S = 3 以及S = 0 两个不同ΔΔ自旋态,详细比较了两者结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σ'介子交换和OGE 交换对自旋S = 0 和S = 1 态提供的吸引作用分别是主要的,从而导致耦合道计算中系统的结合能变大。In the present work we discuss three dibaryons without strangeness in the chiral SU(3) quark model by solving the resonating group method (RGM) equation. In the calculation, the model parameters are taken from our previous work in which the nucleon-nucleon (NN) scattering phase shifts are fitted quite well. Firstly, the structure of deuter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since it is the first dibaryon confirmed by experiment in the past many years. Deuteron belongs to NN system with spin S =1 and isospin T =0, the binding energy, scattering length and the relative wave functions of deuter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ral SU(3) quark model describes the properties of deuteron quite well and tensor interaction is important in forming the deuteron loosely bound. Secondly,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ΔΔ dibaryon with S =3 and T =0 are shown, the resultant binding energy and size of root-mean-square (RMS) of six quarks are calculated by including the L coupling and hidden color channel (CC) coup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C coupling effect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L mixing effect, which means that CC coup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the spin S =3 ΔΔ dibayon state. Our predicted binding energy is several tens MeV, it is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of the ΔΔ channel and higher than the mass of NΔπ. Unexpectedly, our predicted mass is quite close to the recent confirmation by WASA experiments in 2014. Thirdly, we present our new results of ΔΔ dibaryon with S = 0 and T =3, obtained recently by extending the single-channel calculation to including the CC coupling. It is seen that the CC coupling also has a relatively large effect on (ΔΔ)ST=03 state. However, its mass is still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of the ΔΔ channel and higher than the mass of NΔπ, similar as that of (ΔΔ)ST=30 state. Finally, we further make some comparisons between S = 3 and S = 0 ΔΔ states to show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dibary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ractive interactions from σ' meson and OGE exchanges are dominantly important for S =0 and S =3 states, respectively, so their binding energies all become larger in coupled-channel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