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化学   100篇
力学   271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9篇
物理学   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平头弹丸正撞下钢筋混凝土靶板厚度方向的开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靶板在受到平头弹丸撞击下发生的厚度方向开裂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弹丸低速撞击有限厚度板的二阶段模型。模型中第一阶段为侵彻阶段,弹丸受到混凝土介质的侵彻阻力由静阻力和速度效应引起的动阻力组成;模型中第二阶段为开裂阶段,钢筋混凝土靶板发生动态剪切破坏的最大承载力可以通过静态剪切破坏最大承载力乘以一个动态增强因子得到。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钢筋混凝土靶板发生厚度方向开裂破坏的临界能量。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2.
以局部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引入与弹体头部形状相关的开坑计算方法和归一化弹体头部形状方程,给出了任意头部形状弹体侵彻混凝土深度的计算模型。利用最大侵深法,得到了无量纲头部形状控制参数表达式及经典变分头部形状优化设计方法。理论计算及弹靶分离仿真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弹体头部相对半径较小时,球头锥形和球头卵形弹体优化后得到的头部形状分别为尖头锥形和尖头卵形;优化截头弹体的侵彻深度大于优化尖头弹体,而优化截锥形弹体的侵彻深度最大;弹体头部形状对弹体侵彻过载的影响显著,优化弹体头部形状可以有效地提高侵彻深度。  相似文献   
93.
SrTiO3(001)单晶表面上生长的单层FeSe薄膜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高温超导电性,其超导增强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子由衬底转移到了单层FeSe薄膜当中.基于此认识,研究者们在吸附了钾(K)原子的多层FeSe薄膜表面上观察到了类似超导能隙的隧穿能谱和光电子能谱.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电子掺入方式在多层FeSe薄膜表面上可能引起的高温超导电性,还缺乏零电阻或迈斯纳效应等物性测量实验的直接证实.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一台特殊的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生长于SrTiO3(001)衬底上的多层FeSe薄膜表面上,不但观察到了超导能隙随K吸附量的变化,而且利用原位双线圈互感测量技术,成功地的观察到了该薄膜的抗磁响应,并由此确定了该薄膜样品呈现迈斯纳效应的超导转变温度为23.9 K.其穿透深度随温度的变化呈二次幂指数关系,表明该体系的超导序参量很可能具有S±配对对称性.  相似文献   
94.
We have created a simple algorithm for automatically predicting the explicit solvent atom distribution of biomolecules. The explicit distribution is coerced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resulting from a 3D reference interaction site model (3D‐RISM) calculation. This procedure predicts optimal location of solvent molecules and ions given a rigid bi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 solvent composition. We show examples of predicting water molecules near the KNI‐272 bound form of HIV‐1 protease and predicting both sodium ions and water molecules near the rotor ring of F‐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synthase. Our results give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structure with an average prediction error of 0.39–0.65 Å. Further, unlike experimental methods, this method does not suffer from the partial occupancy limit. Our method can be performed directly on 3D‐RISM output within minutes. It is extremely useful for examining multiple specific solvent–solute interactions, as a convenient method for generating initial solvent structures for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s, and may assist in refinement of experimental structures.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95.
利用一个典型凿岩机的测试结果,对其入射应力波形的随机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类凿岩机入射波的最大应力和冲击能量的随机分布,从而揭示了各类凿岩机品质特性的物理实质。还对岩石凿入过程的随机特性进行了分析,导出了凿深的随机分布特征,揭示了输出方差和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凿入系统合理匹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The mixing fraction of dido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 (DDAB) in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 DDAB to produce a lamellar liquid crystal (L α) abruptly decreases upon addition of a small amount of m-xylene, whereas the mixing fraction becomes constant at high m-xylene content.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saturated hydrocarbon systems. It is considered that oil molecules in the surfactant palisade layer increases the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per surfactant head group, as, whereas as is constant if the oil molecules are solubilized in the co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The volume fraction of penetrating oil in the total solubilized oil is defined as a penetration parameter, Pe, which is calculated from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data. Pe is high in the m-xylene system, whereas it is low in the n-decane system. Even in the same oil system, Pe decreases dramatically with increasing solubilization. Hence, most of the oil added penetrates into a palisade layer at an early stage of oil addition. This causes a change in the mixing fraction of surfactant in the L α phase. Thereafter the oil is solubilized in the core of the bilayer with further addition of oil. Received: 20 April 1998 Accepted: 16 July 1998  相似文献   
97.
杨静  王治  贾芸芸  韩叶梅 《物理学报》2010,59(11):8148-8154
研究了500和600℃真空退火后的纳米晶Fe38.4Co40Si9B9Nb2.6Cu合金初始磁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较高温度(600℃)退火的FeCo基纳米晶合金,在非晶相居里温度以上较宽温度范围内磁导率没有明显的衰减,这是在双相纳米晶合金中观察到的一种新现象,其磁特性不同于Fe基纳米晶合金.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起源,估算了与剩余非晶相同成分的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及纳米晶粒间发生交换耦合作用的参数 关键词: 交换耦合作用 非晶相居里温度 交换耦合穿透深度  相似文献   
98.
弹丸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交汇处侵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弹丸在钢筋交汇处与钢筋直接发生作用的情况,提出了弹丸侵彻钢筋混凝土的近似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弹丸侵彻钢筋混凝土过程中弹丸的加速度时间历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配筋结构、配筋尺寸和网眼尺寸对侵彻深度和侵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弹丸从钢筋交汇处侵彻时,当弹丸动能相对较小时,随着网眼尺寸的减小,弹丸的大部分能量均消耗在侵彻第一层配筋结构中,当弹丸动能较大时,不管网眼尺寸多大,第一层配筋均只消耗掉弹丸的部分能量;配筋直径和网眼尺寸对侵彻深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
 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和金属弹头组成的复合弹体,对混凝土靶进行了高速侵彻实验,弹体分别以336、447和517 m/s的速度对强度为30 MPa、厚度为200 mm的混凝土靶进行正侵彻和30°斜侵彻。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在高速侵彻靶体的过程中弹体结构能够保持完整,复合材料壳体没有纤维分层和断裂产生。相对于同样结构尺寸的金属弹体(将复合材料壳体替换为密度7.8 g/cm3的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弹填充物的质量分数(18.5%)约为金属弹体的两倍,因此采用轻质高强复合材料替代高密度金属弹身,不仅可以提高弹体装填比、增加比毁伤威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侵彻能力。  相似文献   
100.
基于Visco-SCRAM模型的侵彻装药点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弹体侵彻过程中装药的安全性,基于黏弹性统计裂纹力学(visco-statistical crack mechanics, Visco-SCRAM)模型计算装药整体温升、装药裂纹摩擦生热以及弹体装药与壳体摩擦生热,考察这3种机制对装药温升的贡献以及侵彻装药的点火机制,得到了装药点火对应的弹体侵彻临界初始速度。结果表明:(1)装药与弹体内壁摩擦生热对装药温升有一定贡献,随着弹体初始撞击速度的提高,摩擦生热对温升的贡献逐渐增大;(2)黏性、损伤和绝热体积变化导致的装药整体温升对装药点火的作用有限; (3)裂纹摩擦形成热点是侵彻装药点火的物理机制;(4)采用Visco-SCRAM模型可预测低强度、长脉冲载荷作用下的装药点火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