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90篇
化学   110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35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30篇
物理学   1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石墨电极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锂离子电池,因而对于石墨电极的力学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表征和研究石墨电极的力学性能和界面剥离强度,能够为石墨电极相关技术的可靠性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从而使石墨电极得到合理和可靠的使用。本文运用拉伸和180°剥离实验,分别研究了石墨电极原样、电解液浸泡后的电极以及不同充电状态(SOC)下电极的力学性能和界面剥离强度。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充满电状态下电极材料的断裂形式是脆性断裂,而原样电极、电解液浸泡后电极以及完全放电状态下电极均表现出韧性断裂。180°剥离实验结果表明,电极的活性层与集流体之间界面剥离强度在充满电状态下的值比完全放电后的值大。经过电解液浸泡后的电极活性层与集流体之间界面剥离强度则与原样电极的值相同。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石墨电极活性层与集流体之间界面剥离强度则远远低于未经过充放电循环电极的值。  相似文献   
72.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路枫  杨明  刘骏  胡娟 《应用化学》2009,26(10):1144-1148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MIPM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MIPMs的结合位点;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进行形貌分析,MIPMs的粒径分布为0.5~3 μm(UMIPMs为2~3 μm),其表面粗糙具有一定层次孔径分布的多孔性聚合物,有利于底物和结合位点的接触,从而获得高负载量和高效识别性;Scatchard 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毒死蜱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高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1 = 0.526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35.91 μmol/ g,低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2 = 2.19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83.87 μmol/g。  相似文献   
73.
掺杂是调制graphene催化特性的有效方法 .掺杂的石墨烯,因其具有对氧还原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作为一种新型高效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材料.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DFT-D)系统的研究了O_2在CrN_4掺杂的石墨烯上的吸附和氢化特性.结果表明:(1)O_2倾向于以side-on模式吸附在Cr顶位,形成O-Cr-O三元环结构,吸附能为1.75 e V;(2)O_2在Cr N4-Gra上更倾向于直接分解成O+O,并进一步氢化为O+OH,反应的限速步为O_2的分解,相应的反应势垒为0.48 e V.  相似文献   
74.
卫星水汽图像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云图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吸收再发射模型”直观地展现水汽吸收再发射过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其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更加准确地解译卫星水汽图像.  相似文献   
75.
用基于第一性原理中的密度泛函理论MS软件对水分子吸附在单层石墨烯表面进行计算,使用广义梯度近似和周期性平面模型,得到不同数量的水分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上的吸附能,并且计算了相对应的光学性质.得到的结果是吸附能很小,主要是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石墨烯具有高疏水性,水分子在石墨烯表面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几乎没有作用,吸附不同个数的水分子后对石墨烯的光学性质有一定影响,其中吸附单个水分子后变化并不明显,吸附2或3个水分子后吸收率和光电导率略有下降;折射率和消光率下降不明显,说明吸附水对石墨烯的透明度影响不大;介电函数的实数部分变化趋于平缓,虚数部分有明显下降;能量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76.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带有运动尾缘襟翼的风力机翼型,考察了襟翼偏转角频率对翼型气动参数及非定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翼型升力系数滞后于偏转角变化,且相位差随着角频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尾缘襟翼改变升力系数的能力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以尾缘襟翼长度为特征尺度定义的襟翼折合频率可作为尾缘襟翼问题非定常特性的判断准则,当该折合频率大于或接近0.01时,流场具有明显的非定常特性。  相似文献   
77.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D)研究了O2在Si掺杂石墨烯(Si-Gra)上吸附与活化. 研究结果表明: 1) 与纯净石墨烯相比, Si掺杂极大的增强了石墨烯对O2的吸附能力. 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是以Side-on 模式吸附在掺杂的Si的顶位, 形成O-Si-O三元环. 次稳定吸附构型是与Si及近邻的一个C形成O-Si-C-O四元环结构. 两个吸附构型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2.40和-1.93 eV; 2) O2有两种分解路径: 直接分解路径(势垒为0.53 eV)和整体扩散后的分解路径(势垒为0.81 eV); 3) 分解之后的两个O原子分别吸附在Si的顶位和相邻碳环的两个碳原子的桥位; 4) 电子结构分析表明吸附的O2从Si-Gra获得较多电荷, 从而被活化. 总之, Si-Gra具有较强的催化氧气还原能力, 是一种潜在的良好的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  相似文献   
78.
We present an alternate adiabatic evolution for the Deutsch-Jozsa problem. The biggest difference of our adiabatic evolution constructed here with those appearing before is that an alternate initial Hamiltonian is used for the adiabatic evolution, with which the evolution task can be finished in O(1) time complexity. Our construction mostly resembles the one discussed by Das et al. [Phys. Rev. A 65 (2002) 062310], except for the initial system Hamiltonian of the adiabatic algorithm.  相似文献   
7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超原胞模型,计算并分析了Pt及Cu掺杂的Pt基合金的表面态密度,以及S在Pt及Pt基合金表面的吸附能和态密度情况.考虑了多种掺杂体系及吸附构型,结果表明:Cu掺杂会降低Pt基体系表面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Pt皮肤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小Cu掺杂对体系表面态密度的影响;与S在纯Pt表面吸附相比较,S在掺杂体系表面的吸附能较小,且S的吸附对掺杂体系费米能级附近表面态密度影响较小. 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改善Pt基电极材料的催化性能,尤其是其抗S中毒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倪利红  刘涌  任召辉  宋晨路  韩高荣 《中国物理 B》2011,20(10):106102-106102
Uniaxial strain induced ferroelectric phase transitions in rutile TiO2 are investigated by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plane tensile strain induces rutile TiO2, paraelectric phase with P4-2/mnm (D4h) space group, to a ferroelectric phase with Pm (Cs) space group,driven by the softening behaviour of the E_u1 mode. In addition, the out-of-plane tensile strain, vertical to the ab plane, leads to a ferroelectric phase with P42nm (C4v) space group, driven by the softening behaviour of the A2u mode. The critical tensile strains are 3.7% in-plane and 4.0% out-of-plan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in-plane compression strain, which has the same structure variation as out-of-plane tensile strain due to Poisson effect, leads the paraelectric rutile TiO2 to a paraelectric phase with Pnnm (D2h) space group driven by the softening behaviour of the B1g mod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quence ferroelectric (or paraelectric) phase depends on the strain applied. The origin of ferroelectric stabilization in rutile TiO2 is also discussed briefly in terms of strain induced Born effective charge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