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化学   456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111篇
综合类   35篇
数学   327篇
物理学   5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化合物{[Cu2(Hpimdc)(4,4′-bpy)]·H2O}n(1)和[Mn3(pimdc)2·6H2O]n(2)(H3pimdc=2-丙基-4,5-咪唑二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化合物1之中的H3pimdc和4,4′-bpy交替与铜(Ⅰ)配位形成一维链线性铜(Ⅰ)配合物。沿a轴和(100)面去观察,2个一维链分子通过游离水连接而形成1个"U"型拓扑结构。而化合物2通过2-丙基-4,5-咪唑二甲酸链与锰(Ⅱ)连接为三维的网状结构。沿b轴方向,三维结构中存在交替的左/右手螺旋状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72.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四氢呋喃(SDBS/THF)为复合调节剂,采用负离子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复合调节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求取了聚合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p",通过Arrehenius方程求得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聚合反应活化能,并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四氢呋喃(SDBS/THF)复合调节剂对合成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是有效的微观结构调节剂。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橡胶制品中多环芳烃(蒽)含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确定影响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方法依据《ZEK01.4-2008 GS认证过程中PAHs的测试和验证》,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橡胶制品中多环芳烃(蒽)含量,并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分析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各个因素,对各个分量进行计算和合成。结果扩展不确定度U=5.7 mg/kg,置信概率95%。结论该实验的不确定度主要影响因素是曲线校准。  相似文献   
74.
pH-sensitive wettability of polystyrene-b-poly(4-vinylpyridine) (PS-b-P4VP) self assembled films, exhibiting superoleophobicity under water and hydrophilicity at low pH value, and oleophobicity under water and hydrophobicity at neutral condition, has been realized. The wettability properties resulted from the surface topological and chemical transition,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in situ AFM measurements under water at different pH. At low pH, P4VP chains, which were confined in the hexagonal-packed nanodomains, got protonated into a swollen state, while at high pH, P4VP chains were deprotonated into a collapsed state. The reversible protonation/deprotonation procedure on the molecular scale leads to surface topological and chemical transition, thereby pH-sensitive wettability.  相似文献   
75.
卓桢成  阎峰  关瑾  李思 《合成化学》2020,28(1):62-66
以3-异丙基苯乙酮(1)为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了花青醛[3-(3-异丙基苯基)丁醛(4)],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确定合成3-(3-异丙基苯基)-2-丁烯酸乙酯(2)的最优条件为:n(1)/n(磷酰基乙酸三乙酯)/n(氢化钠)=5/6/6,于室温反应12 h,收率84.5%;合成3-(3-异丙基苯基)-1-丁醇(3)的最佳条件为:n(2)/n(硼氢化钠)/n(六水合二氯化钴)/n(二异丙基胺)=10/20/1/2,于55 ℃反应24 h,收率87.8%;合成4的最优条件为: n(3)/n(乙酸酐)/n(亚硝酸钠)=5/4/15,投料顺序为:乙酸酐、3、亚硝酸钠,反应时间为2 min,收率91.0%。产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确证。  相似文献   
76.
赵健  刘彦辰  朱冰  李扬  李雅欣  孔德成  姜泓屹 《力学学报》2022,54(10):2922-2935
根据越野车辆在不同路面上行驶时的动力学响应特征, 可以实现路面类型的在线识别, 为面向路面特征调整底盘控制子系统参数从而获取更好的行驶性能奠定基础. 但越野环境地面特征复杂, 车辆响应机理分析困难, 给基于车辆动力学响应进行路面准确识别带来挑战. 提出了一种SHAP-RF路面识别算法设计框架, 通过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模型解释方法实现高维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路面识别模型的降维化: 首先采集了试验车在压实土路、沙地、良好沥青路与冰雪路4种路面上的行驶数据并计算了3个次级行驶特征; 进一步计算了行驶数据的共计105个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 并以此为输入特征建立了高维随机森林路面识别模型; 利用SHAP解释法分析高维模型输入特征对识别结果的影响从而提炼出各个特征与路面类型的关联性, 完成特征筛选; 最后, 利用筛选后的特征设计降维随机森林路面分类器. 基于实车数据的算法验证试验表明, 设计的降维路面识别模型对4种路面的识别精确率在94%以上, 召回率在93%以上, 相比高维的随机森林路面识别模型, 各种路面上的精确率和召回率最大降幅不超过3.2%, 证明本文提出的SHAP-RF路面识别算法设计框架能够在选用较少特征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车辆行驶路面类别的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和新课改下的要求的论述,就如何改进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8.
采用多模熔石英光纤对磷酸铕玻璃和铒的磷酸盐烧结体样品进行了光纤传输拉曼光谱测量,并与直接测量样品的拉曼光谱进行对比,两者的结果基本符合,从而证实了光纤传输拉曼光谱对样品检测的可行性,达到扩展拉曼光谱仪的应用领域,为特定条件下研究材料性能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由此还可发现和研制出新的光电产品材料。  相似文献   
79.
关于一个研究生入学试题的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研究生入学试题[1]中,有如下的一道热学题: 一摩尔多原子分子(刚体模型)的理想气体,历经如图一所示的一个循环过程.试计算此循环的效率. 求解本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是否认识到A—B过程不一定是单纯吸热,也不一定是单纯放热;第二,如何寻找过程中吸热与放热的过渡态. 我认为,书中所介绍的寻找过渡态(书上称为转折点)的方法既麻烦,又无普遍意义.本文将提供一种求解这类问题的新方法.此法有其严格的理论依据,又很简单,还具有普遍性. 新解法的理论依据是: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曲线,是多变过程吸热与放热之间的过渡线,也就是说,线上的任一态…  相似文献   
80.
孤立子     
近几年来,在数学、物理、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孤立子 (Soliton)这样一个陌生字眼。虽然这个新概念诞生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而它的前身──孤立波(Solitary Wave)的发现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J.S.罗素(Russell)的一次壮观的奇遇。这事发生在1834年8月,他报导说:我观察过一次船的运动,这条船被两匹马拉着沿一条狭窄的运河迅速前进。突然船停了,被船体带过来的水聚集在船头周围,激烈地震荡着,然后突然离开船头,一个圆形的、光滑的、轮廓分明的巨大孤立水峰急速在水面上平移。在行进中,它的外形和速度并不改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