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6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基于USB2.0和DirectShow的视频采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洋  闫达远 《光学技术》2005,31(4):486-488
介绍了一种视频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结构、固件和软件结构的设计。通过对USB2.0协议和CY7C68013芯片的分析和研究,可编程接口(GPIF)能最大限度的发挥USB2.0的带宽,平均数据传输率为28Mbits/s,获得了无须压缩的高速单通道和多通道视频数据传输。通过利用USBMicroStudio高效开发USB驱动和采用WDM/Di rectShow架构,实现了视频的采集和存储。  相似文献   
62.
将氨基钴酞菁(CoTAPc)以共价键的形式负载到碳纳米纤维(CNF)上制备碳纳米纤维负载钴酞菁催化剂(CoTAPc-CNF),利用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对CoTAPc-CNF进行表征.选用具有氧杂蒽结构的罗丹明6G(Rh6G)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CoTAPc-CNF对Rh6G的催化氧化性能,考察了温度、pH、NaCl、异丙醇等对CoTAPc-CNF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TAPc-CNF在常温中性条件下能有效催化氧化Rh6G;随着温度和pH的增加,CoTAPc-CNF催化氧化Rh6G速率逐渐提高;NaCl和异丙醇的加入,没有抑制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相反大大提高了Rh6G的降解速率,这与一般羟基自由基占主导的高级氧化体系完全不同;进一步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证实CoTAPc-CNF/H2O2体系确实为非羟基自由基催化机理.另外,研究发现CoTAPc-CNF还能有效催化氧化其他共轭结构的染料,如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三芳甲烷染料碱性绿1(BG1).因此,本文探索的CoTAPc-CNF/H2O2非羟基自由基催化反应体系在处理成分复杂的实际印染废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以乙二醇/水为溶剂,酒石酸铵为添加剂和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振实密度(1.3g·cm-3)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为单晶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花状三维多孔分级结构LiFePO4。通过时间单因素实验探讨花状分级结构LiFePO4的生长机理,其生长过程概括为:成核和生长,定向组装。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iFePO4样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10C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74.8mAh·g-1)与循环性能(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 93%)。  相似文献   
64.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圆饼状LiFePO_4,然后以葡萄糖为碳源与合成的LiFePO_4前躯体高温烧结得到碳包覆的LiFePO_4/C复合材料,其振实密度高达1.3 g·cm~(-3)。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LiFePO_4/C复合材料进行了物相和形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LiFePO_4呈圆饼状,且生成的圆饼是由单晶LiFePO_4纳米片堆积而成。此外,LiFePO_4颗粒表面碳层包覆均匀。将制备的LiFePO_4/C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其具有高的充放电比容量(在0.1C时放电,其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57.7 mAh·g~(-1))与良好的循环性能(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2.4%)。  相似文献   
65.
以乙二醇/水为溶剂,酒石酸铵为添加剂和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振实密度(1.3 g·cm-3)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为单晶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花状三维多孔分级结构LiFePO4。通过时间单因素实验探讨花状分级结构LiFePO4的生长机理,其生长过程概括为:成核和生长,定向组装。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iFePO4样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10C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74.8 m Ah·g-1)与循环性能(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3%)。  相似文献   
66.
以鞣花酸(ELA)改性氧化石墨烯(EGO)作为“砖”、聚氨酯(PU)作为“泥”,并引入非共价键,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制备了可修复仿珍珠层复合材料(PU-EGO)。利用红外光谱、电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EGO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对PU-EGO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ELA吸附于GO表面,且当PU与EGO质量比为3∶1时,PU-EGO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分别达到111.2 MPa和81.5 MJ/m3(相比PU分别提高了9.6倍和1.8倍)。此外,所制备的材料还具备良好的自修复性和重复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67.
本文针对现有的国家标准极差控制图的一些问题,在极差的统计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非对称极差控制图的想法,并构造了三种不同的非对称极差控制图,分别给出了报警率达到0.27%时的上、下控制限系数,使得它们的控制限计算非常简便易行.本文给出了这三种非对称极差控制图的含义和各自的侧重点,并将它们与国家标准的极差控制图在对应检验的势函数以及平均运行长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使用这三种非对称极差控制图可以使真实报警率达到0.27%,远小于现有的国家标准极差控制图的真实报警率.无偏控制图由于具有了"无偏"这一优良性质,成为三张非对称控制图中最具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68.
建立了超高压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渔用饲料中多种类药物残留的方法。饲料样品经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浓缩复溶后加水稀释,离心除沉淀,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经Accucore RP-MS色谱柱(100 mm×2.1 mm i.d.,2.6μm)梯度洗脱分离,H-ESI(Heate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离子化,采用Full M S/dd-M S2(Top N)模式采集数据,利用自建的数据库进行定性分析。当满足母离子质荷比偏差<3×10-6;保留时间偏差<15 s;同位素质荷比偏差<1×10-5、相对丰度偏差<25%、综合比对>75%;碎片离子质荷比偏差<2×10-5且至少有一个碎片与数据库中匹配时认为确证检出。方法在200μg/kg可同时定性确证175种药物,50μg/kg同时定性确证136种药物,10μg/kg同时定性确证116种药物,RSD<30%,母离子相对偏差均小于1.9×10-6。200μg/kg加标时,81%的化合物回收率在30%~110%之间。  相似文献   
69.
分别采用传统静电纺丝装置和自行搭建的离心-静电纺丝装置制备出聚丙烯腈(PAN)纳米初生纤维,并在热空气浴中和一定外力作用下进行牵伸,牵伸后使其伸长至原长的1倍到3倍.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2种纺丝方法制备的PAN纳米初生纤维及经过热空气浴牵伸后的PAN纳米纤维的晶态结构、取向及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1)离心-静电纺丝效率远高于静电纺丝,可达静电纺丝的120倍(离心-静电纺丝纺丝液流速为2 m L/min,静电纺丝纺丝液流速1 m L/h);(2)无论是离心纺丝还是静电纺丝制得的纳米初生纤维结晶度均很低(离心纺丝为25%,静电纺丝为10.1%),但离心纺丝制得的纳米初生纤维有一定的取向(60.5%),而静电纺丝基本没有;(3)经过热空气浴牵伸后,2种纺丝方式制得的纳米纤维结晶度均有所提高(分别为45.8%和36.2%),取向度也有所提高(分别为72.5%和59.8%),随着牵伸温度的提高和牵伸应力的增大,纤维的平均直径不断减小(离心纺丝由675 nm降至510 nm,静电纺丝由460 nm降至355 nm).纳米纤维在制备过程晶态结构及取向的效果有限,但通过热空气浴牵伸可以使晶态结构及取向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0.
多相催化中的纳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颜志鹏  陈丰秋  詹晓力 《化学进展》2008,20(9):1263-1269
“纳米热”已渗透到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中,由此产生了一个新概念——纳米催化。该文中从纳米颗粒的大小、组成及形态三个方面说明纳米催化的重要性及其本质;对两种常用的纳米催化剂制备方法(微乳液法和溶胶凝胶法)及其应用进行了评述;综述了纳米催化剂表征方面的最新进展,以便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纳米催化剂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