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化学   30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50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108篇
物理学   2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分子在TiC(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 CO分子倾向于采用C端吸附在表层Ti原子上方. 对于该吸附方式, 计算得到的吸附能、CO各电子态所处能级位置以及C—O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红移值均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吻合. 由能带结构和Mvlliken布居分析结果可知, 当采用C端吸附时, CO的5σ和2π鄢态受到底物影响最为显著, 尤其是C端的桥位吸附方式. 此外, 还进一步对底物表面态在CO吸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以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Ce0.7Zr0.2La0.1O3-α陶瓷。粉末XRD结果表明,该陶瓷材料为单一钙钛矿型BaCeO3斜方晶结构。以陶瓷材料为固体电解质、多孔性铂为电极,采用交流阻抗谱技术和气体浓差电池方法分别测定了材料在500~900 ℃下,干燥空气、湿润空气和湿润氢气中的电导率以及离子迁移数,研究了材料的离子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在500~900 ℃下干燥空气中,陶瓷材料的最大电导率为1.8 mS·cm-1,氧离子迁移数为0.14~0.04,是一个氧离子与电子空穴的混合导体。在湿润空气中,陶瓷材料的最大电导率为2.0 mS·cm-1,质子迁移数为0.48~0,氧离子迁移数为0.25~0.10,是质子、氧离子和电子空穴的混合导体。在湿润氢气中,陶瓷材料的最大电导率为3.6 mS·cm-1。在500~700 ℃温度范围内,陶瓷材料的质子迁移数为1,是纯的质子导体;而在800~900 ℃温度范围内,陶瓷材料的质子迁移数为0.93~0.91,是质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质子电导占主导。  相似文献   
63.
根据当今社会对材料化学类研究生的需求,充分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工程教学理念,提出了FAT(外语-艺术-技术)·CDIO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构建了材料化学类专业课程框架和实施方法。该模式力求将学生培养成既懂科技又具有高水平外语沟通能力、艺术创造和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以期为创新型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64.
毅罗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3):802-802
正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对氧气(即稳定的基态气体氧分子)的依赖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关于"氧气起源"及其演化(例如"大氧气事件")尚存在许多不解之谜~1。在无生命的地球早期,不存在光合作用产生氧的生物化学过程,而通常认为氧原子参与的三体复合反应O+O+M→O_2+M是产生氧分子的主要通道,这里的自由氧原子O则是CO_2分子的光解产物;自由原子或分子M作为第三体,通过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复合反应中的能  相似文献   
65.
Using the notion of biconnected sum we define the biconnected sum (T1, M1)§(T2,M2) of two involutions (T1M1) and (T2,M2) which is an involution on the biconnected sum M1,§M2. A connected involution is said to be reducible if it can be expressed as a biconnected sum of two connected involutions.Theorem Each connected involution (T, M) can be decomposed into a bi-connected sum of connected irreducible involutions (T, M)=(T1, M1)§…§(Tq,Mq),and (?) where the coefficients of Hn_1(M) are in Z/2 Z if M is unoriented, in Z if is oriented .  相似文献   
66.
本文考虑一般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方向的估计问题。一般回归模型的定义中,应变量y在自变量x给定之下的分布只依赖于x之分量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的系数向量β就是回归系数向量。一般回归模型是通常线性模型的推广。本文中,我们构造了一个U统计量作为β之方向的估计。在适当的光滑性条件下,本文证明了该U统计量作为β的方向的估计具有相合性与渐近正态性。  相似文献   
67.
对四种不同的实验构型下空气/水界面自由O-H键在3700cm~(-1)的和频振动光谱的分析表明,水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取向运动只可能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有限角度之内的受限转动。界面水分子的自由O-H键取向距界面法线约33°,而取向分布或运动的宽度不超过15°。这一图像显著地不同于Wei等人(Phys. Rev. Lett.86,4799(2001))只通过单一的SFG实验构型所得出结论,即:空气/水界面的水分子在超快的振动弛豫时间内在很大的角度范围内运动。  相似文献   
68.
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氢氯噻嗪(HCT)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HCT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分别位于278nm和360nm处.ctDNA的加入对HCT的荧光存在着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这种荧光静态猝灭作用是由ctDNA和HCT键合引起,键合常数为1.12×10-4L/mol(25℃).采用紫外光谱,离子强度的影响和Ⅰ-猝灭等条件实验研究了HCT与DNA间的相互作用.DNA浓度的变化不改变它们的作用,属于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9.
干宁  魏丹毅  王志颖  童爽 《光谱实验室》2006,23(6):1163-1165
研究了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NdL)与天然和变性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存在下,测定了NdL的紫外吸收光谱(UV)和荧光激发光谱(FL).利用紫外滴定法,测定了NdL与DNA的结合常数.在2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7.0),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常数为4.11×103L/mol,化合物本身的UV和FL峰强度减小.NdL与DNA的作用模式为"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70.
手分为多节段的人体热调节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人体热调节柱状模型和手的多节段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更完整的人体热调节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人体热调节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并设计试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 (1)当取合适的血流量时,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手部温度稳定时,血流量都在确定的范围内;(2)血液流量是手部温度场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体组织和动脉入口温度对手部温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