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3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3005篇
化学   6617篇
晶体学   121篇
力学   108篇
综合类   126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15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53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330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309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214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9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和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在铜氧化还原(Cu2+/Cu+)电对DSSC中获得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为3.57%(D35)和1.59%(Y123),高于Pt电极的PCE(3.12%,1.16%);50次连续循环伏安测试表明,MnWO4/B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2.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2个新的铜(Ⅰ)配合物:[Cu(dppp)(Bphen)]Cl·1.8CH3OH(1)和[Cu2(CN)2(dppp)(dmp)2]·2.5CH3OH(2)(dppp=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Bphen=4,7-二苯基-1,10-菲咯啉,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磷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是以Cu(Ⅰ)为中心,Bphen和dppp为配体,螯合形成的扭曲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则是由CuCN、dppp和dmp以2:1:2的比例混合得到。配合物2的双膦配体的2个膦基分别与2个Cu(Ⅰ)形成配位键,每个Cu(Ⅰ)又分别与1个氰根和1个dmp配位。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所有的发射峰来源于金属-配体电荷迁移(MLCT)。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12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3.
阳极氧化法制备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阳极氧化铁膜因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倍受关注。然而,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文结合电流密度-电位响应(I-V曲线)及法拉第定律的推导,分析了形成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铁膜的过程中阳极电流的组成。结果表明,离子电流(导致离子迁移形成氧化物)和电子电流(导致析出氧气)共同组成阳极电流,并且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铁膜的形成与两种电流的占比相关。分段式氧化物之间的空腔以及在阳极氧化初期纳米孔道上覆盖的致密膜,表明氧气泡可能是从氧化膜内部析出。此时,阳离子和阴离子绕过作为模具的氧气泡实现传质,最终导致纳米多孔结构的形成。此外,在阳极氧化铁膜形貌演变过程中,氧气泡不断向外溢出会使表面氧化物被冲破,导致表面孔径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44.
铜离子是导致多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朊病毒病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的重要因素。当前已有针对铜离子检测的相关报道,但基于多肽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荧光传感器鲜有关注。该文依据淀粉样蛋白与铜离子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利用已知的淀粉样蛋白组成单元,设计出能与铜离子有序配位的多肽分子(DDAEGHARHCR)。同时,借助于“多肽-铜离子-钙黄绿素”三元竞争体系,构建出铜离子的荧光恢复性传感器。铜离子能有效地猝灭钙黄绿素的荧光信号。而当向钙黄绿素-铜离子体系引入功能肽段时,肽段凭借更强的结合能力将铜离子夺取出来,极大地恢复体系的荧光信号,进而完成对铜离子的传感检测。在对体系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钙黄绿素浓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后,实现了对环境水样中铜离子的高灵敏检测。该方法对铜离子检出限为127 nmol/L,线性范围为0.12~13 μmol/L,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稳定性好等特点,满足环境水样的检测需求,在水体中铜离子含量的监测与分析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5.
以g-C_3N_4-TiO_2为光催化阴极,耦合生物阳极进行光催化还原硝酸盐研究。考察了空穴清除剂、曝气条件、生物阳极对光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影响,并对还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曝氮气、有生物阳极时硝酸盐去除效果最好,空穴清除剂对硝酸盐还原影响较小。反应210 min后硝酸盐去除率为72.57%,副产物亚硝酸盐浓度为0.31 mg·L~(-1),氨氮未检出。经重复实验后,负载的催化剂不脱落,催化剂活性基本不变,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46.
通过水热反应制备了2个中心对称的四核铜Schiff碱配合物[Cu_4(H_2O)_2(μ-Brsth)2(μ_3-Brsth)_2](1)和[Cu_4(H_2O)_2(Brsth)_2(μ-Brsth)_2(μ2-4,4′-bipy)_2](2),其中H2Brsth为5-溴水杨醛缩噻吩-2-甲酰腙。2个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c和C2/c。2个配合物中所有的铜原子都是五配位,但每个配合物中4个Cu(Ⅱ)都处于2种类型的四方锥配位环境。在配合物1中4个铜原子被4个Schiff碱配体的酚盐氧分别以μ3-O和μ-O方式桥联形成椅式{Cu_4O_4}单元,而在配合物2中2对铜原子分别被2个Schiff碱配体的酚盐氧μ-O和2个桥联的μ2-4,4′-联吡啶连接形成环状的四核结构。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对人肝癌细胞HEPG2均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杨红  郭丽君 《无机化学学报》2017,33(6):1059-1064
以三(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TMPzA)及2,5-噻吩二羧酸为配体合成了2个双核Cu的配合物[Cu2(DMPzA)2(TPDC)2]ClO41)和 [Cu2(TMPzA)2(TPDC)(H2O)2](ClO422)。在1中,配体TMPzA发生裂解,以二(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DMPzA)与Cu配位,并在2个Cu原子之间形成一个大环,2个Cu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786 84 nm。清除自由基实验发现,配合物12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48.
利用菲咯啉酮衍生物4-氯-2-(1H-咪唑并[4,5-f][1,10]菲咯啉)苯酚(HL)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单核铜配合物[Cu(L)(5-Cl-sal)(DMF)]ClO_4·DMF(5-Cl-Hsal=5-氯-水杨醛),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结合常数为1.02×10~3 L·mol~(-1)。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淬灭EB-DNA复合物的荧光,表观键合常数为4.37×10~5L·mol_(-1),略小于经典键合常数107 L·mol~(-1)。淬灭机理为动态淬灭。凝胶电泳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在H_2O_2存在下可将pBR322质粒DNA切割为开环缺口型DNA和线型DNA,配合物浓度越大,切割效果越好。机理研究显示,配合物切割DNA的反应是由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_2)作为活性物种的氧化切割过程。  相似文献   
49.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2(L)2Cl2](1)和[Cu2(L)2(OAc)2](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每个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和2个阴离子配位(1中为氯离子,2中为醋酸根离子),其中1个阴离子为μ2桥联配位模式。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50.
刘超  李沙沙  杨敏  毕蓉  于清泉  张莉 《无机化学学报》2017,33(10):1861-1868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2种含HL(HL=(N-(3-甲基亚水杨基)吲哚乙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Ni(L)21)和Cu(L)22),并通过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配合物12均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481 6(7)nm,b=1.310 0(6)nm,c=1.668 7(7)nm,β=111.346(7)°,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479 7(2)nm,b=1.299 41(19)nm,c=1.667 6(2)nm,β=111.537(3)°。配合物12具有类似的单核结构,通过分子内C-H…O氢键和分子间D-H…π氢键作用分别将其进一步延伸为三维超分子结构。而且,通过琼脂扩散法对配合物和配体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2比配体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