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 2个新的铜(Ⅰ)配合物:[Cu(dppp)(Bphen)]Cl·1.8CH_3OH (1)和[Cu_2(CN)_2(dppp)(dmp)_2]·2.5CH_3OH(2) (dppp=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Bphen=4,7-二苯基-1,10-菲咯啉,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磷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是以Cu(Ⅰ)为中心,Bphen和dppp为配体,螯合形成的扭曲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则是由CuCN、dppp和dmp以2:1:2的比例混合得到。配合物2的双膦配体的2个膦基分别与2个Cu(Ⅰ)形成配位键,每个Cu(Ⅱ)又分别与1个氰根和1个dmp配位。发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和2所有的发射峰来源于金属-配体电荷迁移(MLCT)。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配合物1和2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甲醇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合成了2个新的银(Ⅰ)配合物,[Ag(XANTphos)]BF41)和[Ag2Cl2(DPEphos)2]·2CH2Cl22)(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DPEphos=双((2-二苯膦基)苯基)醚),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氢谱和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和表征。1是由AgBF4,XANTphos和dmp(2,9-二甲基-1,10-菲咯啉)以1:1:1的计量比反应得到的单核化合物。中心原子Ag(Ⅰ)均通过双膦配体(XANTphos)的螯合作用形成环。而2是由AgCl和DPEphos以1:1的比例反应得到的双核化合物。在配合物2的非对称单元中,每个DPEphos配体与一个银离子螯合,且含有一个游离的二氯甲烷。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2的所有发射峰均源于配体中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2个新的铜(Ⅰ)配合物,[Cu(dppBz)(dpq)]ClO41)和[Cu(dppe)(dpq)]ClO42)(dppBz=1,2-双(二苯基膦)苯,dppe=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q=[2,3-f]吡嗪并[1,10]菲咯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1的中心Cu(Ⅰ)离子通过二亚胺配体和双膦配体共同螯合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2的结构与1类似。配合物2的发光光谱表明它的发光具有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特性。对配合物12在0.2~2.8 THz范围内进行了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结果表明0.40~0.90 THz的吸收与中心Cu(Ⅰ)离子的配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6-甲氧羰基-2,2’-联吡啶(mbpy)为氮杂环二齿螯合配体,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和1,3-双(二苯基膦)丙烷(dppp)为辅助配体,合成了2个单核铜(Ⅰ)配合物[Cu(mbpy)(dppe)]ClO41)和[Cu(mbpy)(dppp)]ClO4·CH2Cl22),并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均为单核铜(Ⅰ)配合物,中心铜(Ⅰ)离子与联吡啶环的2个氮原子和双膦配体的2个磷原子相连接而构成一个扭曲变形的四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12在350~525 nm范围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吸收带,归属为具有明显的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特性的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4(L)2(CH3O)2(CH3OH)4(SO42]SO4·6CH3OH(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II)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II)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40.5·3CH3OH(1)和[Cu2(L)2SO4]·1.5CH3OH(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2-SO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2个新的基于6-甲氧羰基-4,4''-二甲基-2,2''-联吡啶的单核铜(Ⅰ)双膦配合物[Cu(mmbpy)(dppp)]ClO41)和[Cu(mmbpy)(dppb)]ClO42)。研究结果表明,铜(Ⅰ)配合物12均表现为扭曲变形的N2P2四面体几何构型,其P-Cu-P键角受辅助双膦配体控制。在常温下,这2个铜(Ⅰ)配合物在固态时均具有发光性质,并且相对于双膦配体亚甲基链的长度,P-Cu-P键角对其光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2,2''-联吡啶环上引入2个甲基取代基对改善铜(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合成并表征了2个新的基于6-甲氧羰基-4,4''-二甲基-2,2''-联吡啶的单核铜(Ⅰ)双膦配合物[Cu(mmbpy)(dppp)]ClO41)和[Cu(mmbpy)(dppb)]ClO42)。研究结果表明,铜(Ⅰ)配合物12均表现为扭曲变形的N2P2四面体几何构型,其P-Cu-P键角受辅助双膦配体控制。在常温下,这2个铜(Ⅰ)配合物在固态时均具有发光性质,并且相对于双膦配体亚甲基链的长度,P-Cu-P键角对其光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2,2''-联吡啶环上引入2个甲基取代基对改善铜(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在甲醇和二氯甲烷混合溶液中制备了2个二亚胺、双膦配体混配的铜(Ⅰ)配合物[Cu2(Dpq)2(dppBz)2](SCN)2·0.5Dpq·3CH3OH(1)和[Cu2(Dppz)2(dppb)2](BF42·2CH3OH·2H2O(2)(Dppz=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q=吡嗪并[2,3-f][1,10]菲咯啉,dppBz=1,2-双(二苯基磷基)苯,dppb=1,4-双(二苯膦基)丁烷),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精确结构,并使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1的晶胞中包含2个独立的金属中心,还含有0.5个未配位的Dpq分子,类似结构较为少见;而2为通过双膦配体桥联形成新颖的双核结构。通过弱相互作用力分析可知1为三维立体堆积结构,结构中含有独特的C-S…π作用;2通过C-H…πππ作用形成一维无限链,大量弱相互作用的存在使配合物更加稳定。发射光谱表明配合物1在578 nm处有较强的发射,而2在547 nm有绿光发射。配合物2的THz-TDS图中在1.2 THz处的尖锐峰是由C-H…F弱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2(L)2Br2]·CH3OH(1)和[Zn2(L)2(CH3COO)2]·2CH3OH(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来自1个三齿缩氨基脲配体阴离子和2个μ2-桥联的溴离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配合物2中Zn(Ⅱ)离子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周围的供体原子为N2O3。配合物2中的2个醋酸根的配位模式不尽相同,其中一个为μ-OCO双齿桥联,另外一个为μ-O单齿桥联。甲醇溶液中,配合物1和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  相似文献   

11.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2(L)2Br2]·CH3OH(1)和[Zn2(L)2(CH3COO)2]·2CH3OH(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来自1个三齿缩氨基脲配体阴离子和2个μ2-桥联的溴离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配合物2中Zn(Ⅱ)离子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周围的供体原子为N2O3。配合物2中的2个醋酸根的配位模式不尽相同,其中一个为μ-OCO双齿桥联,另外一个为μ-O单齿桥联。甲醇溶液中,配合物1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  相似文献   

12.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含氮、氧杂原子有机配体N'',N‴-((2E,3E)-butane-2,3-diylidene)bis(4-hydroxybenzohydrazide)(L1)、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L2)以及菲咯啉(Phen)自组装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铀酰配合物[UO2(L1)(CH3COO)]·3CH3OH(C1)、[UO2(L2)(Phen)(CH3O)](C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的U均为+6价,配合物C1C2中铀离子分别采取八配位和七配位模式,C1通过丰富的O-H…O氢键作用形成一维无限链状结构,C2中存在π-π堆积作用。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光谱性质,并且对其结构进行理论计算,探讨了配合物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LCl2]·CH3COCH31)、[ZnLCl2]·CH3COCH32)、[ZnL(NO32]·0.5CH3COCH33)、[AgL2]ClO44)和[AgL2]BF4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2同构,五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氯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配合物45中,中心金属与配体的比例为1∶2。银离子与2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45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相似。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14.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2]·2CH3OH(1),[ZnL2]·CH3OH(2),[CdL2]·CH3CH2OH(3)和[Cu2L2Cl2](4)(HL为喹啉-8-甲醛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3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硫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而配合物4中Cu(Ⅱ)离子与1个中性配体HL和3个氯离子配位,其中2个氯离子为μ2桥联。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尤其是4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2]·2CH3OH(1),[ZnL2]·CH3OH(2),[CdL2]·CH3CH2OH(3)和[Cu2L2Cl2](4)(HL为喹啉-8-甲醛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3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硫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4个N原子和2个S原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而配合物4中Cu(Ⅱ)离子与1个中性配体HL和3个氯离子配位,其中2个氯离子为μ2桥联。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尤其是4与DNA的相互作用能力明显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合成配合物[NiL2]·CH3OH·0.5H2O(1)和[Cd(HL)Cl2](2)(HL=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与2个拥有N2O电子供体的阴离子配体L-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而配合物2中,Cd(Ⅱ)离子与1个中性三齿配体HL和2个氯离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LCl2]·CH3CN (1),[CuLBr2]·CH3CN (2)和[ZnL(NO32]·CH3CN (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18.
合成配合物[NiL2]·CH3OH·0.5H2O(1)和[Cd(HL)Cl2](2)(HL=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与2个拥有N2O电子供体的阴离子配体L-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而配合物2中,Cd(Ⅱ)离子与1个中性三齿配体HL和2个氯离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对乙酰氨基苯甲酸(HPABA)和邻菲咯啉(phen)、硝酸铜在DMF/CH3OH/H2O溶液中合成了单核铜配合物[Cu(PABA)(phen)(H2O)2]·(NO3)·H2O(1),然后又和4,4’-联吡啶(4,4’-bpy)、硝酸锌在DMF/CH3OH/H2O溶液中获得配位聚合物{[Zn(PABA)2(4,4’-bpy)]·4H2O}n2)。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配合物1中每个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然而在配合物2中,六配位八面体构型的锌离子通过配体4,4’-联吡啶扩展为一维Zigzag型链。分别对这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2个含有双膦配体的Ag(Ⅰ)配合物,分别是[Ag(DPEphos)(dppe)]2SO41)和[Ag(DPEphos)(SCN)]2·CH2Cl22)(DPEphos=双(2-二苯基膦苯基)醚,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荧光光谱表征分析。通过热重分析了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简单的单核结构,每个Ag和2个膦配体中的4个P原子螯合配位。配合物2具有双核结构,在配合物2中存在微弱的金属与金属间的作用。在Ag2S2环中,4个原子相互之间形成的内角之和为360°,形成的环[-Ag-S-Ag-S-]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荧光光谱显示配合物中的发射峰主要来源于双膦配体中的π-π*跃迁。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在340℃附近,2个配合物开始分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