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1篇
  免费   1703篇
  国内免费   3406篇
化学   5489篇
晶体学   799篇
力学   1780篇
综合类   235篇
数学   601篇
物理学   331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536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598篇
  2003年   615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501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414篇
  1996年   319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331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45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84篇
  1989年   183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42.
43.
过氧化氢既可用作环境友好的绿色氧化剂,也可用作燃料电池中的太阳能燃料,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太阳能驱动分子氧氧化水制备过氧化氢及其作为绿色氧化剂和燃料的研究进展.利用太阳能将水的e-和4e-氧化与分子氧的e-还原相结合,使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与e-和4e-水氧化选择性及e-和4e-氧还原选择性相关的催化反应控制.由于光催化e-氧化水和e-还原分子氧的过程都产生过氧化氢,因此该组合的催化效率较高.太阳能光驱动水氧化及分子氧还原生产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底物相结合,在该过程中分子氧用作最环保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4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成为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其中将SnO2纳米粒子层用作电子传输层(ETL)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SnO2有着更低的制备温度,使其具备应用于柔性器件的潜力,但与钙钛矿层能级不匹配等问题限制着其发展。而在界面处加入钝化层,尤其是表面卤化的方法或可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综合研究了SnO2表面卤化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选用四丁基氯化铵(TBAC)、四丁基溴化铵(TBAB)和四丁基碘化铵(TBAI)三种钝化材料对SnO2表面进行钝化处理,并对钝化材料溶液进行了浓度梯度研究。通过材料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表征以及电池器件性能测试分析等方法,证明了SnO2表面卤化可提高钙钛矿层的质量和PSCs光伏性能,并从器件内部电荷传输动力学等角度解释了器件性能改善的原因。为进一步说明其性能改善的机理,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材料表面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能量、结构、电荷密度、态密度、功函数等角度解释了表面卤化提高SnO2/钙钛矿界面处电子传输特性的原因。实验和理论计算均表明TBAC对于SnO2具有较好的钝化效果,并随着溶液浓度的提升钝化作用越明显。SnO2表面卤化作用的深入研究不仅对提高电池器件性能具有实际意义,还能够帮助理解太阳能电池界面现象,为界面改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5.
《高分子学报》2021,52(7):840-856
基于核自旋探针的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可以在非常宽广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提供重要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固体NMR已成为阐明高分子中化学键变化、链间相互作用、多尺度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及其与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关系的有力工具.本文从基础原理、实验方法与技巧、典型应用与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在基础原理部分介绍了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和偶极相互作用等检测不同尺度信息的核自旋相互作用及其实验调控方法,魔角旋转、交叉极化和多脉冲去耦等高分辨技术,以及自旋扩散测定相区结构及复杂分子运动检测方法的原理等;在实验方法与技巧上,着重仪器精确校准、关键脉冲参数设置及仪器背景信号压制等;典型应用将聚焦于天然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水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多相高分子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高分子中氢键相互作用和导电高分子材料等问题,介绍了固体NMR技术在上述领域的最新应用与进展.  相似文献   
46.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柠檬酸为结构导向剂,一步还原硝酸银,合成了尺寸和形状可调的花状银颗粒。纳米粒子的粒径可在600~1 200 nm范围内调整,表面突起可达到10~25 nm。柠檬酸的化学性质在银纳米粒子合成多级花状银结构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变柠檬酸或抗坏血酸溶液的用量,银结构的各向异性形貌可以很容易地调节。以制备的多级花状银颗粒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对浓度为10~(-10)mol·L~(-1)的罗丹明6G(R6G)仍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47.
叔丁醇钾(C_4H_9OK)的添加显著改善了Mg(NH_2)_2-2LiH体系的储氢性能。添加0.08 mol C_4H_9OK的Mg(NH_2)_2-2LiH-0.08C_4H_9OK样品表现出最佳储氢性能。该样品的起始放氢温度仅为70℃,较Mg(NH_2)_2-2LiH原始样品降低了60℃;130℃完全放氢后,该样品可在50℃开始吸氢,较原始样品降低了50℃。Mg(NH_2)_2-2LiH-0.08C_4H_9OK样品可在150℃的等温条件下50min内迅速放出质量分数3.82%的氢气,完全放氢后可在120℃的等温条件下50 min内快速吸收质量分数4.11%的氢气,表现出良好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C_4H_9OK的添加降低了样品放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焓变,改善了放氢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了放氢反应温度。进一步的放氢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在180℃之前,C_4H_9OK对Mg(NH_2)_2-2LiH体系的放氢起催化改性作用;温度继续升高后,C_4H_9OK将会分解并参与放氢反应最终生成Li_3K(NH_2)_4。  相似文献   
48.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四氧化三铁/半胱氨酸(Fe3O4/Cys)磁性纳米微球,随后对Fe3O4/Cys进行亚氨基二乙酸(IDA)修饰得到Fe3O4/Cys/IDA磁性双功能化纳米微球。研究发现Fe3O4/Cys中的L-Cys是通过—SH基团接枝到Fe3O4表面的,随后IDA分子中的羧基与Fe3O4/Cys中的—NH2形成酰胺键,最终形成多支链多羧基的Fe3O4/Cys/IDA磁性纳米修复剂。基于修复剂表面短支链-长支链交替的多羧基结构,实现了羧基基团的高密度接枝。同时,Fe3O4/Cys/IDA磁性纳米微球对Pb2+、Cd2+、Cu2+、Co2+、Ni2+、Zn2+为专性吸附,而对Hg2+属于非专性吸附,且吸附重金属后得到的钝化产物均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另外,Fe3O4/Cys/IDA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层均相吸附,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9.05 mg·g-1。  相似文献   
49.
梁尊  张鑫  吕松泰  梁洪涛  杨洋 《化学学报》2021,79(1):108-118
冰-水界面动力学性质在冰形核、生长、表界面熔化中扮演核心角色, 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 然而, 受限水体系中冰-水界面的动力学性质却鲜有报道. 本工作利用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受限固-液两相平衡模拟技术, 对两种水模型(恒定偶极矩、可极化)描述的单分子层受限冰-水两相平衡体系中的一维固-液界线开展研究. 通过对一维受限冰-水界线的追踪, 计算了其热涨落波动的振幅与时间自关联函数色散谱, 进而计算一系列固-液界线动力学性质. 冰-水界线波动在短波长区域复合了快、慢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弛豫过程, 在长波长区域则由慢弛豫过程主导. 相比块体冰-水界面体系, 以Rayleigh波为主的高频微观物理过程更多地参与了一维冰-水界线的动力学弛豫. 我们发现冰-水界线波动弛豫特征衰减时间的波矢依赖关系符合现有固-液界面动力学理论, 但一维界线弛豫的特征衰减时间比二维界面体系低了一个数量级左右. 计算了两种水模型体系冰-水界线的动力学系数, 并与块体冰-水界面比较, 发现受限冰-水(固-液)界线动力学系数远高于块体冰-水界面体系. 我们推测水分子转动自由度在受限腔中被强烈压制可能是导致受限体系超快冰-水(固-液)相变速率的主要原因. 本工作将在受限水体系超快相变(储能、传感)器件的设计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选取颅内动脉瘤(IA)破裂患者45例为破裂组,同期IA未破裂患者81例为未破裂组,均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检查及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并根据术后3个月有无复发情况分为复发者和无复发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瘤最长径与瘤颈宽度比值(AR)、标准化表面最大剪切力(NWSSM)、剪切力震荡指数(OSI)联合诊断IA破裂的AUC值最大;动脉瘤大小、即刻栓塞效果、AR、NWSSM、OSI是IA术后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AR、NWSSM、OSI联合预测IA术后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47%、90.83%。提示采用MRA技术监测IA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可为临床诊断IA破裂、预测术后复发提供科学循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