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化学   10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定向技术距离函数的投入产出型Malmquist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分析了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Malmquist指数的局限性后,定义了在t时期上的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提出了修正的Malmquist指数(简称ARD,AGL),并用线性规划给出了求解方法。同时运用修正后的Malmquist指数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三方面进行了分解,并辅以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42.
基于正交基函数的薄板弯曲无单元法MLS导函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采用正交基函数的无单元方法插值函数的导函数进行了详细推演,给出适用于薄板弯曲(C^1)问题的导函数递推计算公式,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地基板的计算分析中。将计算结果与Rayleigh—Ritz法结果进行比较,两者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了所得导函数及其递推公式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基于正交基函数的无单元方法应用于C^1问题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PW91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Fe_2、Co_2和FeCo团簇吸附CO过程中可能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双原子团簇饱和吸附CO分子数分别为9、8、8,吸附的规律各不相同,簇合物的基态均随着吸附CO分子数的增加而减小.吸附过程中金属原子满足18电子规则对CO吸附位置的起主要决定作用,相同的CO数目而言,FeCo的吸附能总体介于Fe_2和Co_2之间.  相似文献   
44.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6-311+G(2d)的基组,计算研究了气相中六重态和四重态FeO+离子催化N2O和CO生成N2和CO2反应的微观机理,通过计算两种重态金属离子亲氧性(OA),从热力学方面说明了主题反应的可行性.分析反应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因素得到FeO+与N2O复合生成反应复合物,之后继续与CO复合成中间体是能量有利反应路径,所得结果与实验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45.
提出了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使用免费软件远程监控实验室和操作仪器的方法。使用萤石云视频软件实时观察室内及仪器周边情况,为远程操作仪器提供实时现场信息,也可用该软件与现场人员语音实时交流;使用Teamviewer软件随时了解测试情况,对仪器进行远程操作,如开始测试、终止测试或修改测试参数设定等;使用远程智能开关对室内电源和照明进行远程控制,方便夜间观察和关闭不需要的用电负荷,为减轻实验室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随时了解实验室情况及仪器测试进程、及时调整测试参数、减少能耗等提供了方便。还介绍了Teamviewer软件在数据处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方法,对2Sr+,2Ba+采用相对论校正赝势基组SDD,对C,N,O采用6-311+G(2d)基组,计算研究了气相中碱土金属离子2Sr+,2Ba+催化N2O(X1∑+)+CI(X1∑+)→N2(X1∑+g)+CO2(X1∑+g)反应的微观机理.优化了二重态势能面上各反应物、中间体和过渡...  相似文献   
47.
本文采用UB3LYP/6-311G(2d)+SDD//CCSD(T)/6-311+G(2d)+SDD方法, 计算研究了气相中碱土金属氧化物阳离子2MO+(M=Ca, Sr, Ba)参与N2O (X1∑+) + CO (X1∑+) → N2 (X1∑+g) + CO2 (X1∑+g) 的反应机理. 通过计算亲氧性得到在三种氧化物阳离子中只有2CaO+从N2O得到O原子并传递给CO的过程是热力学允许的. 碱土金属氧化物阳离子2MO+参与主题反应的机理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其一为2MO+从N2O获取O原子生成2MO2+, 进而向CO提供O原子得到2MO+和CO2, 该过程为催化反应机理; 其二为2MO+先与N2O复合生成中间体IM1, 之后IM1继续与CO复合生成中间体IM2', 经过一系列反应过程最终生成2MO+, N2和CO2. 通过对两种反应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因素分析得到, 2MO+(M=Ca, Sr, Ba)参与反应N2O (X1∑+) + CO (X1∑+) → N2 (X1∑+g) + CO2 (X1∑+g)的机理为后一路径, 所得结果与实验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48.
用 Nd:YAG脉冲激光器产生的1.06 μm激光在空气中烧蚀金属Pb靶产生等离子体,并观测了其时间分辨的发射光谱. 依据光谱线波长、相对强度等参数估算了不同延迟时间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由PbI线的Stark加宽计算得到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讨论了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电子温度平均为14500 K、电子密度达到1017 cm-3. 从等离子体产生、发展机制的角度定性探讨了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