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738篇
  国内免费   578篇
化学   575篇
晶体学   31篇
力学   78篇
综合类   28篇
数学   32篇
物理学   193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爆炸与冲击》2007,27(3):258-258
用于直线感应电子加速器,为励磁线圈提供恒定大电流,用以产生所需要的轴向磁场,以约束电子束的扩散,保持电子束沿轴向传输、箍缩、聚焦。采用调压式、线性串联调整方案,调整管采用中等功率多只并联,冷却系统仅用散热器和风冷。当电网、电流和负载在较大范围变化时,通过调压模块自动调控恒流源直流供电电压而使调整管工作在较低电压(5~10V)。工作方式有手动和程控2种。手动方式可预置电流、实测电流,预置恒流源的工作电压,测量调整管的管压降和负载电压,指示三相电网的相电压或线电压;程控方式采用工控机,对多台恒流源点"名"排队发指令,可…  相似文献   
32.
直线感应加速器束包络的计算编码(ABC)能给出束流从注入器经加速器直到最后聚焦的包络图,可以方便地研究各种磁场位形及隙压参数对束流输运的影响。作为算例,本文给出了束流为3kA,在长达40余米直线感应加速器的多种磁场位形下的束包络。束包络的计算对调试加速器磁场位形保证束流的正常输运及抑制束流不稳定性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3.
利用MPTC型气泡压力张仪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在不同NaCl 浓度下的动态表面吸附性质, 分析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吸附层和胶束中形成双电层结构产生表面电荷对动态表面扩散过程和胶束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SDS在表面吸附过程中, 表面电荷的存在会产生5.5 kJ·mol-1的吸附势垒(Ea), 显著降低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DS-)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 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的有效扩散系数与自扩散系数(D)的比值(Deff/D)仅为0.013, 这表明SDS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同, 在吸附初期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机制. 加入NaCl可以降低吸附势垒. 当加入不小于80 mmol·L-1 NaCl后, Ea小于0.3 kJ·mol-1, Deff/D在0.8-1.2之间, 表现出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相同的扩散控制吸附机制. 同时, 通过分析SDS胶束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获得了表征胶束解体速度的常数(k2). 发现随着NaCl 浓度的增大, k2减小, 表明SDS胶束表面电荷的存在会增加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间的排斥力, 促进胶束解体.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中子反射在相反电荷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行为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在阐述经典的弱相互作用体系的界面吸附行为和表面张力曲线的基础上,分析了聚合物浓度、电解质、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对相反电荷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体系表面张力曲线的影响,并结合中子反射实验结果,根据相反电荷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表面张力曲线是否出现突跃峰,将其界面吸附行为分为两类并提出了两种类型表面张力曲线对应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5.
介绍了一种新型传感器Turbo-ICT在BEPCII输运线电荷量测量上的应用。 该探测器的电荷测量系统具有强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信噪比,能满足各种运行模式,尤其是Top-Up模式时的测量需求。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功能。目前,该系统已在BEPCII电子输运线上在线应用于电荷量测量和注入效率的计算,文中给出了实际测量结果以及该系统进一步优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36.
37.
We develop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dynamics of ionization-induced injection. In the "bubble" regime of 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 (LWF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upper limit for laser intensity of ionization-induced injection. I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laser polarization, when the laser pulse is linearly polarized, ionization-induced injected electrons exhibit a filamented structure and semi-coherent betatro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3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PBE-D方法研究了C2~6直链烯烃以及丁烯异构体在H-ZSM-5分子筛周期性模型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对于C2~6直链烯烃,随着碳数的增加,烯烃的吸附能以-12 kJ/mol的常数线性增大,体系中色散校正能ED以-13 kJ/mol的常数线性增大,而不考虑范德华力的能量E*随碳数增加变化不大,只在C5和C6时由于空间阻力凸显而减小。ED显著大于E*,说明烯烃在分子筛孔道中吸附时范德华力起主要作用,且碳数增加其影响增大。丁烯异构体吸附能大小顺序为:反式-2-丁烯顺式-2-丁烯正丁烯异丁烯。正丁烯的3种异构体ED相近且都比正丁烯的大,3种异构体的吸附能差异由E*不同引起。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烯烃双键与酸性中心之间有电子聚集,且聚集程度与π配位作用相一致,而且酸性中心H原子有质子化趋向,O原子及其周围电子增加。  相似文献   
39.
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超过25%,极具商业化价值,这得益于三维(3D)钙钛矿材料具有合适的带隙、吸光系数高、电子迁移距离长等优点。但3D钙钛矿的稳定性依然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维(2D)钙钛矿器件除了兼具3D钙钛矿的优异光电性质之外,其稳定性良好,是解决3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2D钙钛矿晶格中的疏水性大烷基胺阳离子能阻止湿气侵入的可能路径,使其成为光电器件的备选材料。由于2D钙钛矿对许多不同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使其组成具有多样性,进而影响其能带变化。本文对2D钙钛矿的带隙调控及能带调控进行总结,希望对制备高效、稳定的低维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We propose a vacancy trapping mechanism for carbon-vacancy (C-V) complex formation in copper (Cu) according to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f the energetics and kinetics of C-V interaction. Vacancy reduces charge density in its vicinity to induce C nucleation. A monovacancy is capable of trapping as many as four C atoms to form CnV (n=1,2,3,4) complexes. A single C atom prefers to interact with neighboring Cu at a vacancy with a trapping energy of 0.21 eV. With multiple C atoms added, they are preferred to bin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covalent-like bonds despite of the metallic Cu environment. For the CnV complexes, C2V is the major one due to its lowest average trapping energy (1.31 eV). Kinetically, the formation of the CnV complexes can be ascribed to the vacancy mechanism due to the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barrier and the larger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vacancy than those of the interstitial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