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87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近共振区超短强激光脉冲激发的等离子体尾波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维相对论粒子模拟研究了相对论超短强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激发的尾波场,初步获得了近共振区尾波场的峰值幅度随激光脉冲宽度变化的特点,发现在近共振区等离子体波激发出现增强。通过准静态近似下尾波激发的一维非线性方程数值求解,并与粒子模拟结果比较,得到了该非线性方程的适用范围:当激光脉冲宽度小于等离子体波波长的4倍时,该方程所得结果与粒子模拟结果一致;而当激光脉冲宽度大于该数值时,该方程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32.
光纤光栅型温湿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针对目前温湿度测量过程中电量传感器长期稳定性和互换性差的不足,以光纤光栅为基础,以改性PI薄膜为湿敏涂层,研制出了一种新型非电量温湿度传感器.详细阐述了其测量原理、制作工艺及其主要参量的优化确定,对其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湿滞特性等主要特征参量进行了试验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在20~80℃、10%~90%测量范围内实现精度为±0.2℃和±5%的实时测量,且具有响应时间短(≤15 s)和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3.
应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卟啉-锰(HP-Mn)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在超声波作用下HP-Mn对BSA的损伤作用,并探讨了超声波照射时间,HP-Mn浓度,酸度,离子种类和强度等因素对BS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HP-Mn对BSA荧光的猝灭属于静态猝灭,两者主要通过静电作用相互结合,同时也存在着配位作用,作用距离(r)为3.49 nm。另外,在超声波作用下,HP-Mn能够明显损伤BSA。损伤程度随着超声波照射时间的增长,酸度的升高和HP-Mn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离子种类和强度的影响较为复杂。这一结果为声动力学(SDT)疗法治疗肿瘤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SiO_2掺杂TiO_2催化超声降解甲基橙溶液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实验室合成的SiO2掺杂TiO2作为催化剂,以甲基橙超声降解反应为模型,研究了各种因素对SiO2掺杂TiO2催化超声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iO2掺杂TiO2催化剂作用下超声降解甲基橙的效果明显优于非掺杂的锐钛矿型TiO2的催化效果.SiO2掺杂TiO2催化剂用量在0.5~1.0g/L之间,超声波频率25kHz,输出功率1.0W/cm2,pH为1.0~3.0时,在甲基橙水溶液初始浓度20mg/L的条件下,80min,降解率达到了98%以上,COD的去除率也达到了99.0%.因此,SiO2掺杂TiO2催化超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本文用热化学方法研究某些ⅢA族元素的含氧化合物与多种有机碱类的相互作用,试建立Lewis酸性的固体模型,探讨复相酸碱反应的机理。硼酸在室温是一种稳定的固体酸,在水溶液中的酸性来源于水中OH~-离子在中心硼原子上的配位,而不是硼酸分子自身解离给出质子。这显示了典型的Lewis酸性。固体硼酸也可能成为一个Lewis酸的固体模型。与硼同族的  相似文献   
36.
王君  王钰  张向东  张朝红  张扬  刘新竹  王垒  李红 《结构化学》2004,23(10):1169-1176
本文综述了稀土金属离子与一系列氨基多羧酸配体(如nta(=氨基三乙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cydta(=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和ttha(=三乙四胺六乙酸)等)形成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发现了这些配合物的配位规律和结构变化,说明了稀土金属离子象其它过渡金属离子一样,与氨基多羧酸配体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数和配位结构取决于稀土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电子结构和配体形状以及配电离子等。  相似文献   
37.
合成了Cu(bipy)[BMA]·3H2O混配配合物单晶(BMAH2为苄基丙二酸),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晶胞参数:a=1.659 3(3)nm,b=1.467 3 nm,c=1.674 7(3)nm,Z=8.R和Rw分别为0.037和0.038.晶体结构表明分子间芳环堆砌作用和分子间氢键作用是此晶体形成的主要作用力.晶胞中的分子间芳环堆砌作用不同于已往的文献报道,具有分子识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8.
合成了锌 (II)、镉 (II)与 7 碘 8 羟基喹啉 5 磺酸 (IHQS)的两种单晶配合物 [Zn(IHQS) (H2 O) 3 ] 2 ·4H2 O ( 1)和 [Cd (IHQS) (H2 O) 2 ] n·2nH2 O ( 2 ) ,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结构 .结果表明 ,1和 2均由一对对映体配合物构成 :1中两个 [Zn (IHQS) (H2 O) 3 ]对映体通过磺酸基 -锌 (II)八面体轴向互补配位形成中心对称双分子聚合体 ,该聚合体通过分子间磺酸基氧 -配位水氢键形成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 ;2的两个 [Cd(IHQS) (H2 O) 2 ]对映体通过镉 (II) 磺酸基 -镉 (II)双向互补配位形成一维直线型聚合配位结构 .芳香碘基呈现新颖的碘 -芳环氢和碘 -磺酸基氧等弱相互作用模式 ,并对上述结构的支撑稳定发挥重要的结构辅助作用 .本文展示了芳香碘基、磺酸基和喹啉环三种弱相互作用基团在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中的形状、空间匹配和协同促进模式 .结晶学参数配合物 1:单斜晶系 ,C2 /c空间群 ,a =2 2 2 43 ( 7)nm ,b =1 0 0 5 3 ( 3 )nm ,c =1 3 468( 4 )nm ,β =10 2 2 67( 5 )° ,V =2 942 8( 16)nm3 和Z =4.配合物 2 :三斜晶系 ,P1- 空间群 ,a =0 6949( 2 )nm ,b =1 0 183 ( 3 )nm ,c =1 0 989( 3 )nm ,α =76 0 69( 5 )° ,β =75 2 94( 5 )° ,γ =84 747( 5 )° ,V =0 72 95 ( 4 )nm3 和Z =2 .  相似文献   
39.
谈分析化学中沉淀效应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大学化学张士国李红张向东(滨州师专化学系256604)(辽宁大学化学系沈阳110036)本文对《大学化学》第11卷第4期发表的题为“分析化学中引入沉淀效应系数的讨论”一文[1]中所提出的分析化学中沉淀效应对化学平衡...  相似文献   
40.
葛春华  张向东  关伟  郭放  刘祁涛 《中国化学》2005,23(8):1001-1006
Three complexes Cu(ppca)2(H2O)2(NO3)2 (1), Cu2(μ-OH)2(ppca)2(H2O)4)·(ClO4)2 (2) and Cu2(μ-CH3COO)4(ppca)2(3)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copper(Ⅱ) salts with N-phenyl-4-pyridinecarboxamide (ppca) and characterized. For anions, in complex 1, NO3^- coordinated with copper(Ⅱ), in complex 2 perchlorate anion did not take part in coordination, the copper(Ⅱ) cations were connected by μ-OH to form a dinuclear unit, and complex 3 had a dimeric copper(Ⅱ) carboxylate paddle-wheel core.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linked these complexes to form supramolecular networks. Different coordinating modes of anions controlled modes of intennolecular interactions, which resulted in different fin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