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0篇
  免费   1937篇
  国内免费   3607篇
化学   5683篇
晶体学   596篇
力学   49篇
综合类   112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350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式方法,详细研究了本征Zn O和Co掺杂Zn 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Co掺入Zn O后,Co的大部分3d电子位于费米能级附近,O的2p轨道电子发生分裂,并进入费米能级与Co的3d电子发生杂化,价带电子向低能级端移动,带隙变大,但随掺杂浓度的增大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另外Zn O掺Co后,由于Co的3d电子的引入,使得吸收谱中出现新的吸收峰,并发生蓝移现象,这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静态介电常数明显增大,但随掺杂浓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包含色散力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D)研究了O2在Si掺杂石墨烯(Si-Gra)上吸附与活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纯净石墨烯相比,Si掺杂极大的增强了石墨烯对O2的吸附能力.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是以Side-on模式吸附在掺杂的Si的顶位,形成O-Si-O三元环.次稳定吸附构型是与Si及近邻的一个C形成O-Si-C-O四元环结构.两个吸附构型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2.40和-1.93eV;2)O2有两种分解路径:直接分解路径(势垒为0.53eV)和整体扩散后的分解路径(势垒为0.81eV);3)分解之后的两个O原子分别吸附在Si的顶位和相邻碳环的两个碳原子的桥位;4)电子结构分析表明吸附的O2从Si-Gra获得较多电荷,从而被活化.总之,Si-Gra具有较强的催化氧气还原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良好的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3.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优化计算得到碳纳米管(CNT),硼原子取代碳原子及其吸附氖原子前后系统的几何结构,能量,电子能带和态密度.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与石墨的层状几何结构相似,能量的变化只在kz=0和kz=0.5平面之间沿着c轴方向出现.B原子取代C原子使价带和导带分别分裂为两个和三个能带.对Ne原子的吸附使价带能量沿着c轴方向升高并导致Fermi面附近的态密度下降.Ne原子的吸附在谷位H最稳定,顶位A其次.C-C间σ键的弯曲使Ne原子吸附在桥位b1比桥位b2处更为稳定.Ne原子在管外的吸附均为放热过程,而管内则为吸热过程.结构分析表明Ne原子对C原子有排斥作用,对B原子却具有吸引作用.B原子取代C原子的位置略凸出于CNT的管壁之外,使Ne原子的吸附能增加.  相似文献   
104.
通过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中掺杂原子硼的两种不同位置排列(三角形硼掺杂和平行硼掺杂)对热导率和热整流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这两种硼掺杂模型在不同温度下导致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大约54%-63%的下降;同时发现平行硼掺杂结构对热传递的抑制作用强于三角形硼掺杂结构;硼掺杂结构降低热导率的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三角形硼掺杂结构两个方向上的热导率值具有较大差异,这种结构下的热整流随着温度的上升呈现减弱的趋势;而平行硼掺杂结构两个方向上的热导率值近乎相等,热整流现象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USPP,首先对Be、C掺杂AlN的晶格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其稳定结构.然后对Be、C掺杂AlN的晶格参数、结合能、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电荷集居数进行了详细地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Be-2C共掺杂AlN的构型具有更稳定的结构,能使受主能级变宽、非局域化特征明显.因此,Be-2C共掺杂AlN有望成为一种更稳定高效的p型掺杂手段.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金属掺杂团簇时带隙的变化趋势,本文用Cr, Mo, V, Nb四种元素掺杂 (TiO2)3团簇,并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计算。不同掺杂位置的结果表明最好的掺杂位置是3-配位的钛位置。所有掺杂后(TiO2)3团簇的HOMO-LUMO带隙都要比未掺杂时要小,对应高能区态密度峰值左移0.1eV;HOMO的电子云分布主要占据了氧原子的位置,当掺杂团簇被激发时,电子从末端氧原子位置跃迁到掺杂原子。此外,我们进一步的计算表明Cr和Mo是降低(TiO2)3团簇带隙较好的掺杂元素。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掺杂(TiO2)3团簇的性质以及它在光催化,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还需要我们进行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式方法,详细研究了本征ZnO和Co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Co掺入ZnO后,Co的大部分3d电子位于费米能级附近,O的2p轨道电子发生分裂,并进入费米能级与Co的3d电子发生杂化,价带电子向低能级端移动,带隙变大,但随掺杂浓度的增大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另外ZnO掺Co后,由于Co的3d电子的引入,使得吸收谱中出现新的吸收峰,并发生蓝移现象,这与实验得到的结果相一致;静态介电常数明显增大,但随掺杂浓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8.
一些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了一些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烷基亚磷酸酯胺盐和氮杂环胺盐,并对其油溶性和润滑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化学结构对其油溶性和极压抗磨性都有较大的影响:烷基链增长有助于油溶性的改善,氮杂环胺盐的油溶性更好;伯胺盐的抗磨性比仲胺盐和叔胺盐的都好,氮杂环胺盐的抗磨性更好;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减摩性明显比硫化烯烃、烷基亚磷酸酯和苯三唑十八胺的都好,有的在250℃时的摩擦系数仅约为0.04.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发现,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在摩擦表面形成了一种含氮富磷的化学反应膜。其中,元素磷是以磷酸铁的化合态形式存在,而元素氮则是以其原有的价态形式存在,这表明氮参与了整个摩擦过程。在试验研究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还提出了磷-氮型极压抗磨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模式图。  相似文献   
109.
含硼和氮的脂肪酸水基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在脂肪酸分子中引入硼和氮,合成了新型水基润滑添加剂(BNR),用红外光谱仪对其主要官能团进行了鉴定,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合成产物在水中的抗磨和极压性能,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钢球磨损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并探讨了该类添加剂的极压抗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硼和氮的水基润滑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磨和减摩性能;由于长链脂肪酸分子的载体作用、硼的缺电子性、氮的高反应活性以及三者的协同作用,添加剂在钢球磨损表面形成了高强度的吸附膜和(或)摩擦化学反应膜,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和极压作用.  相似文献   
110.
钯催化的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是用于构建C-N键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具有性能稳定、催化活性高等优点,是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对这一领域近3年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