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212篇
晶体学   47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15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17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光子晶体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一维光子晶体受压力后其光带隙性能的变化,提出了光子晶体压力传感器的原理.计算表明,压力的大小与禁带起始波长、截止波长和禁带宽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这就提供了通过测量光带隙性能而感知外载荷或者通过施加载荷而调制光带隙性能的可能.由于光子晶体的结构周期和光波波长为一个数量级,也就有可能制造出一系列精巧的压力、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精密仪器.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光子晶体 光带隙性能  相似文献   
162.
姜凌红  侯蓝田  杨倩倩 《物理学报》2010,59(7):4726-4731
应用多极法比较和分析了相同结构参数下的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系数、色散斜率、非线性系数和限制损耗.正六边形光子晶体光纤更适合用于色散补偿和高非线性的研究,在波长0.8 μm处的非线性系数达到了0.37 m-1·W-1;正十边形光子晶体光纤更适合用于色散平坦和低限制损耗的研究,在波长0.8 μm处的限制损耗相对正六边形光子晶体光纤减小了约3000个数量级,在1.4—1.65 μm波长范围内,正十边形光纤的色散系数介于-0.07—0.17 p  相似文献   
163.
姜凌红  侯蓝田 《物理学报》2010,59(2):1095-1100
应用多极法,研究了正六边形结构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参数改变时,波长范围在0.8—1.8μm之间的双零色散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和非线系数随波长的变化规律.对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正六边形结构和正八边形结构进行比较,得到正六边形结构的双零色散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更加平坦,非线性系数有明显增大的结果.因此,正六边形结构更容易获得色散平坦的高非线性双零色散光子晶体光纤.最终设计了在800nm附近具有平坦色散和高非线性的正六边形双零色散光子晶体光纤.  相似文献   
164.
温度、密度对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缺陷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等温近似,用磁化等离子体的分段线形电流密度卷积(Piecewise Linear Current Density Recursive Convolution,PLCDRC)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tce Time-domain,FDTD)算法研究了具有单一缺陷层的一维磁化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缺陷模特性;以高斯脉冲为激励源,用算法公式计算所得的电磁波透射系数,讨论了温度和等离子体层密度对其缺陷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温度和等离子体层密度可以获得不同的缺陷模。  相似文献   
165.
用传输矩阵法计算了两端对称缺陷复合光子晶体结构的光传输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两端对称缺陷复合光子晶体[D(AB)mD]2结构中的禁带出现两个完全共振透射峰。通过控制入射光强来微调光子晶体材料的介电常数,使得完全共振透射峰移动,且介电常数变化越大,共振透射峰偏移越大,从而形成高效率的双通道光开关。当光子晶体为[D(AB)mD]N结构时,每个完全共振透射峰都分裂为N-1条,这样可通过调节N同时实现所需要通道数目的高效多通道光开关和多通道滤波器。  相似文献   
166.
程正富  龙晓霞  郑瑞伦 《物理学报》2010,59(12):8377-8384
建立了光学微腔中光子激子系统的物理模型,确定了光学微腔宽度为常数和可变这两种情况下玻色凝聚时化学势的变化范围和粒子数密度随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规律.以半导体GaAs光学微腔为例,探讨了温度对玻色凝聚的影响.研究表明:系统出现玻色凝聚时激子化学势的变化范围与材料介电函数、微腔宽度有关,而光子和激子的粒子数密度及总粒子数还与温度有关.玻色凝聚温度理论值与实验值接近.刚出现玻色凝聚时,光子和激子的粒子数密度几乎相等,且局限在r=0的附近;随着温度的降低,光子和激子的粒子数密度都增加,且存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论光学微腔宽度是否可变,光子和激子的粒子数密度以及总粒子数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光子数总是多于激子数.  相似文献   
167.
杨春云  徐旭明 《发光学报》2010,31(5):757-761
在二维三角光子晶体环形腔的周围增加六个散射介质柱,构成一个新的环形腔结构,该结构使光波的透射率达到90%,带宽也比较小。通过改变光子晶体介质柱的折射率,使环形腔的选择波长不断改变,能够明显地区分出两个不同波长,且分波波长在通信波长范围之内。将不同折射材料的光子晶体连接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光子晶体波分复用器,相比同种材料,它具有高效率,多波长选择的优点。利用这种异质结构可以构建一个多波长的波分复用结构,它也为制作多通道波分复用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8.
采用平面波展开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对GaAs二维正方晶格光子晶体的色散特性和带隙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GaAs二维光子晶体线缺陷构成的T型波导分支器的微波传输特性进行了模拟和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光子晶体填充比对带隙结构有显著地影响。通过在拐角处插入额外的电介质棒对GaAs二维正方光子晶体T型波导分支器进行优化,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优化的GaAs二维正方光子晶体T型波导分支器在一阶带隙范围内透射系数将提高到0.96以上。  相似文献   
169.
用传输矩阵法计算了不同介质厚度对光量子阱结构的传输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光子的束缚效应将导致波长的量子化。通过微小地改变阱区和垒区介质的厚度可改变束缚态的波长,且阱区和垒区介质厚度的变化与束缚态波长的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阱区介质厚度的变化对束缚态波长的变化大于垒区。阱区介质厚度与束缚态半峰宽呈阶梯形状降低,而阱区介质厚度与束缚态品质因子呈阶梯形状升高。此结果为设计所需要的束缚态波长光量子阱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光量子阱实现热敏开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0.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abrication and uses of colloidal crystals (CCs) for photonics and laser applications. Microparticles with a diameter in the range from 10 nm to 10 μm often have an intrinsic capability to spontaneously organize themselves from a colloidal suspension into 3D lattice structures. Such highly ordered 3D architectures of microparticles are called colloidal crystals (CCs). The CC structures have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 as one of the facile and high‐throughput fabrication techniques of photonic crystals (PCs). We introduce here interesting precedents not only of diverse techniques of high‐quality CC structures, but also of their versatile applications in optical sensors responding to various external stimuli. This review also highlights a new potential use of the CCs as low‐threshold laser devices. We believe that a wide variety of CC architectures will play leading role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