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113篇
力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341篇
物理学   12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培养兴趣,引导创新——《信息光学》理论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研究了针对《信息光学》理论性强的课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下降以及一知半解等问题,着重从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为出发点,通过改进PPT课件,吸引学生注意,采用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促进学生对数学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的理解,达到改善理论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结合创新性实验建设,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2.
张泽  任红艳 《化学教育》2020,41(15):58-62
针对大多数中学缺乏光电比色计和分光光度计的现状,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和3D打印技术自制光电比色计,测定透明有色溶液的吸光度和浓度。利用自制光电比色计测定了琥珀酸亚铁片中铁的含量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自制光电比色计的精度高、准确性好。将3D打印技术引入化学实验创新改进,体现了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设计的思想。  相似文献   
23.
颜静  耿旺昌  姚东东  闫毅 《化学教育》2020,41(14):32-36
设计了基于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系列实验教学,包括:单体和引发剂精制、RAFT试剂合成、不同单体的RAFT/ATRP聚合、RAFT聚合制备嵌段聚合物、ATRP制备嵌段聚合物等。这些实验环环相扣,互相支撑,又有着明显的对比效果。这种尝试有效改进和扩充了常规高分子合成教学中的自由基聚合部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4.
项佳敏  保志明 《化学教育》2021,42(21):86-89
“能量”是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维度,本实验借助手持红外热成像仪“看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实验中通过拍摄等量的不同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时的热成像图,从“温度”高低间接反映出热量变化,从宏观的能量变化建立模型,推理微观的成键、断键等过程,探究酸碱中和反应过程的放热以及弱酸电离过程的吸热,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5.
专业认证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及教学评价不规范等问题。结合OBE教育理念,通过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立“三层次、四阶段、多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了适应地方高校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6.
应周武 《物理实验》2007,27(1):24-26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实验的改进优化、比较分析、探索探究和创新设计,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类比性、深刻性和发散性的培养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7.
一个创新网络动态性的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关于创新网络动态性研究的仿真模型,模型较为全面地考察了网络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的角色在创新和网络中的作用,研究结论指出:网络的形成是由于创新主体为适应创新的复杂性而寻求资源互补效应的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小型企业的个体在网络演化的早期和中期起了重要的作用,合作体的作用主要发挥在中后期.  相似文献   
28.
惯例复制与知识转移:作用机制的权变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惯例复制过程中与外部情景难以匹配的复制困境,分析了常规惯例复制和柔性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的关系悖论,对比分析作用机制在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约束下的权变性影响。以研发密集型企业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网络闭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是惯例复制对知识转移的单独以及联合作用的权变条件;网络闭合性强化了常规惯例复制机制的促进作用,但限制了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效能发挥;环境不确定性削弱了常规惯例复制机制的促进作用,对柔性惯例复制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网络闭合性低或环境不确定性低时,两种惯例复制机制的联合作用相互补充,而网络闭合性高或环境不确定性高时,两种惯例复制机制相互替代。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惯例复制的权变作用,对提升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re has been nearly exponential growth in drying R&D on a global scale. Although thermal drying had always been the workhorse of almost all major industrial sectors, the need for and opportunities in basic as well as industrial research became clear only after the energy crisis of the early 1970s. Although the price of oil did drop subsequently the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drying operation to save energ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s well as reduce environmental effect remained and indeed has flourished over recent years. New drying technologies, better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ntrol of industrial dryers, as well as improved and more reliable scale-up methodologies have contributed to better cost-effectiveness and better quality dried products. Yet there is no universally or even widely applicable drying theory on the horizon. Most mathematical models of drying remain product-equipment specific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drying in various industrial sectors, e.g. paper, wood, foods, agriculture, waste management, etc. Progress mad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the challenges ahead are outlined. Some areas in need of further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Examples of inten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in dryer designs via mathematical modeling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need for closer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is stressed as the key to successful drying R&D in the coming decade.  相似文献   
30.
结合实例分析了物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