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85篇
  免费   5903篇
  国内免费   2712篇
化学   17071篇
晶体学   305篇
力学   1296篇
综合类   177篇
数学   2879篇
物理学   1177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975篇
  2019年   838篇
  2018年   758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1264篇
  2015年   1275篇
  2014年   1537篇
  2013年   2459篇
  2012年   1706篇
  2011年   1776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630篇
  2008年   1693篇
  2007年   1869篇
  2006年   1649篇
  2005年   1402篇
  2004年   1221篇
  2003年   1145篇
  2002年   849篇
  2001年   761篇
  2000年   716篇
  1999年   595篇
  1998年   527篇
  1997年   492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338篇
  1994年   274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204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89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45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30篇
  1977年   21篇
  1974年   12篇
  197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Stability properties of Feynman's operational calculus are addressed in the setting of exponential functions of noncommuting operators. Applications of some of the stability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particular, the time-dependent perturbation theory of nonrelativistic quantum mechanics is presented in the setting of the operational calculu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ability results of this paper to the perturbation the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2.
实验观察来自磁光阱中冷原子团的荧光经真空系统窗口的平板玻璃反射产生的干涉条纹,理论分析表明从从荧光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可获得关于俘获原子总数以及密度分布的信息。采用该方法实测了俘获原子总数,并模拟得到了不同密度分布时条纹的对比度变化。  相似文献   
53.
建立了一个四组分一维混合模型,对电子束注入大气产生大尺度等离子体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能量为140keV、流强为50mA/cm2的注入电子束,可以产生线度为0.5m,密度为1012cm-3量级的大气环境下等离子体.电子束所伴随的空间电荷效应由于等离子体的产生会很快消失,不影响后续的等离子体产生过程.电子束注入流强主要影响产生等离子体的密度,而电子束能量则同时影响其空间线度和密度. 关键词: 电子束 碰撞 电离  相似文献   
54.
采用粒子模拟的方法并考虑电子束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首次直接得到了速调管输出信号的离子噪声图像,阐述了束电子、二次电子、离子、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指出离子噪声所表现出来的相位波动是由电子束速度的波动引起的,电子束速度的变化来源于管内离子数量的变化,离子的数量的变化又与电子束状态变化相互影响,这是离子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次电子对离子噪声产生过程的影响甚微,但是其行为却反映了离子噪声的形成机理. 离子噪声引发的输出信号幅度波动取决于电子束速度和半径的改变,与离子行为密切相关. 关键词: 离子噪声 速调管 粒子模拟 电子束  相似文献   
55.
非傍轴平顶高斯光束M2因子两种定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功率密度的二阶矩方法,推导出了非傍轴平顶高斯(FG)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当w0/λ→0时,远场发散角趋于渐近值θmax=63.435°,与阶数无关·使用非傍轴高斯光束代替傍轴高斯光束作为理想光束,研究了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并与传统定义的M2因子作了比较·在非傍轴范畴,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仅与阶数N有关,而且与w0/λ有关·按照定义,当w0/λ→0时,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等于0,对阶数N=1,2,3时,M2因子分别趋于0.913,0.882和0.886·当N→∞时,M2因子取最小值M2min=0.816·  相似文献   
56.
Eldad Herceg 《Surface science》2006,600(19):4563-4571
The formation of a well-ordered p(2 × 2) overlayer of atomic nitrogen on the Pt(1 1 1) surface and its reaction with hydrogen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reflection absorp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RAIRS),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p(2 × 2)-N overlayer is formed by exposure of ammonia to a surface at 85 K that is covered with 0.44 monolayer (ML) of molecular oxygen and then heating to 400 K. The reaction between ammonia and oxygen produces water, which desorbs below 400 K. The only desorption product observed above 400 K is molecular nitrogen, which has a peak desorption temperature of 453 K. The absence of oxygen after the 400 K anneal is confirmed with AES. Although atomic nitrogen can also be produced on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ammonia with an atomic, rather than molecular, oxygen overlayer at a saturation coverage of 0.25 ML, the yield of surface nitrogen is significantly less, as indicated by the N2 TPD peak area. Atomic nitrogen readily reacts with hydrogen to produce the NH spec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RAIRS by an intense and narrow (FWHM ∼ 4 cm−1) peak at 3322 cm−1. The areas of the H2 TPD peak associated with NH dissociation and the XPS N 1s peak associated with the NH species indicate that not all of the surface N atoms can be converted to NH by the methods used here.  相似文献   
57.
O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O在Au(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结构、功函数、电子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给出了覆盖度从0.11ML到1.0ML的范围内,O的吸附特性随覆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O的稳定吸附位为3重面心立方(fcc)洞位,O在fcc洞位的吸附能对覆盖度比较敏感,其值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Au(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原因是Au表面电子向O偏移,形成表面偶极子;O—Au的相互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且反键态都被占据,造成O—Au键很弱,O吸附能较小. 关键词: 表面吸附 A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58.
用自适应脉冲微扰引导混沌系统到周期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荣  徐振源 《物理学报》2006,55(10):5070-5076
用自适应脉冲微扰方法控制的系统的某个系统变量作为驱动,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控制器方法对两个或多个响应混沌系统进行脉冲微扰,引导这些系统从混沌运动到低周期运动,实现同时控制多个混沌系统到不同的周期态. 当选择相同的自适应控制器输入变量实施脉冲微扰时,还可控制两个或多个混沌系统达到不同的周期态同步. 通过对R?ssler混沌系统的仿真研究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混沌控制 系统参量 自适应控制器 脉冲微扰 周期态同步  相似文献   
59.
非傍轴平顶高斯光束M2因子两种定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小平  吕百达 《光子学报》2006,35(3):431-434
基于功率密度的二阶矩方法,推导出了非傍轴平顶高斯(FG)光束束宽和远场发散角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当w0/λ→0时,远场发散角趋于渐近值θmax=63.435°,与阶数无关.使用非傍轴高斯光束代替傍轴高斯光束作为理想光束,研究了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并与传统定义的M2因子作了比较.在非傍轴范畴,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仅与阶数N有关,而且与w0/λ有关.按照定义,当w0/λ→0时,非傍轴FG光束的M2因子不等于0,对阶数N=1, 2, 3时,M2因子分别趋于0.913,0.882和0.886.当N→∞时,M2因子取最小值M2min=0.816.  相似文献   
60.
金晓林  杨中海 《物理学报》2006,55(11):5930-5934
采用粒子模拟与蒙特卡罗相结合(PIC/MCC)的方法对电子回旋共振(ECR)放电中的电离过程进行了模拟,其中带电粒子与微波的相互作用由PIC方法的电磁模型描述,粒子间的碰撞过程由MCC方法描述.考虑的碰撞类型有电子与中性粒子的弹性、激发、电离碰撞,离子与中性粒子的弹性、电荷交换碰撞,碰撞截面均依赖于能量而变化.阐述了理论分析的过程,为数值模拟ECR放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电子回旋共振放电 粒子模拟 蒙特卡罗 电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