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4篇
  免费   2561篇
  国内免费   946篇
化学   3455篇
晶体学   128篇
力学   2352篇
综合类   110篇
数学   610篇
物理学   997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586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747篇
  2013年   1415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930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765篇
  2008年   805篇
  2007年   843篇
  2006年   725篇
  2005年   638篇
  2004年   619篇
  2003年   551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12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279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0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Belting, a vocal technique typically cultivated in musical theatre singing, differs timbrally from operatic singing in many interesting respects. The underlying phonatory difference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in detail. Yet, belting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disturbances of voice function. Articulatory and phonatory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 in a female subject who is a professional singer (co-author JL) trained in both the operatic and belting styles and in an intermediate vocal technique (“mix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subject by video-fiberoptic observation of the pharynx, inverse filtering of airflow, and measurement of subglottal pressu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belting was characterized by very high subglottal pressures and sound levels, and apparently also by a comparatively high degree of glottal adduction. Comparisons with other investigations of related aspects of belting and operatic singing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ata obtained from our subject are representative for these voc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92.
现场抽样调查中,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使得所测变量实测值的方差增大,通过增加每个体的测量次数可以控制测量误差,但这样每个体调查费用增大。本文对测量信度R,每个体测量次数m与相应所需的样本含量nm、调查费用Tn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如何根据R,及每个体测量费用占其总费用构成比C,确定最佳测量次数m值,以达到最佳控制调查费用的目的,这对我们在大型现场调查中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惯性约束中子测温的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泉  陈黎明 《光子学报》1997,26(7):669-671
综合分析了ICF(惯性约束)中子测温系统的误差与其参数的关系,这些参数包括靶核温度,探测的中子数、靶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的响应函数以及闪烁体厚度等,考虑到中子与探测器的相互作用,探测器的响应与靶的烧蚀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统计误差计算方法,该方法对于改善中子测温的相对误差并应用于闪烁体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本文采用高压X光衍射方法在金刚石对顶压砧中在位地(in situ)研究了Fe68Co24Ni8(wt%)合金在室温下的压致bcc→hcp结构相变和直到40.5 GPa的等温压缩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合金在常压下为bcc结构,晶格常数a0=(0.287 0±0.000 1) nm,体积V0=(7.119±0.007) cm3/mol,密度ρ0=(7.981±0.008) g/cm3;在20.9 GPa附近出现bcc→hcp结构相变,两相共存压力区约10 GPa,在此区域内有晶面间距d(002)hcp=d(110)bcc,且原子平面(002)hcp//(110)bcc,hcp相比bcc相体积减小(0.33±0.02) cm3/mol;高压相hcp结构的晶格参数比值c/a=1.608±0.004;相变后原子配位数的增加使得hcp相(002)平面内及(002)平面间的最近邻原子间距比bcc相最近邻原子间距分别增大约1.6%和0.5%;用Murnaghan状态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bcc相B0=(130±13) GPa,B0'=12.6±0.5;hcp相V0=(6.62±0.04) cm3/mol,B0=(243±21) GPa,B0'=6.8±0.3;对于该合金的bcc→fcp相变时的结构转变机制做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5.
用于曲面精密检测的新型光纤三角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和三角测量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曲面检测的新型光纤三角传感器。根据所设计的轮辐式接收光纤结构,可以在测量曲面与传感头间位移时,首先获取被测点处微面元的倾斜信息,以便对传感器测量值进行实时误差修正,从而解决了被测表面倾斜对坐标测量带来的影响。该传感器还能有效地消除环境光干扰、光源波动、表面反射率变化等对测量带来的影响。建立了传感器测量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初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该传感器系统不稳定性好于0.3%,横向分辨率好于8μm,高度分辨率好于0.1μm。  相似文献   
96.
 利用高压淬火方法,在液态Ag-20at%Ge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对比液态急冷低四个数量级的冷却速率得到了单相密排六方结构亚稳相,其点阵参数为a=0.289 8 nm,c=0.470 8 nm,c/a=1.625。  相似文献   
97.
 本文在高Tc超导体BiSrCaCu2Oy常压制备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压烧结和冷压处理对其形成、结构及超导电性的影响,并与常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压可以使样品的合成时间缩短,合成温度降低。但同时它也抑制了晶格参数较大的相(高Tc相)的形成,使小晶格参数的杂相含量增多。对于提高样品的超导电性而言,1.5 GPa时一个较好的压力点。  相似文献   
98.
热声驱动系统中的压力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自制的用于热声驱动脉管制冷装置的计算机压力波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由硅压电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卡、PC机和基于 Labview软件的图形化用户界面 GUI(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组成。试验证明 ,它具有结构简单、高效精确、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捕捉被测系统内的动态压力变化方面具有优势 ,不但能很好地满足热声驱动器的压力测量要求 ,而且亦可移植到任何类似的测量气体压力的场合  相似文献   
99.
1引言分离流动经常出现在许多实际流动中,对流体机械和飞行器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这种流动具有方向性,变化快,给测量带来了困难。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测量方法:山激光多普勒测速治(*D川;(2)飞行热线(F坊In含*。卜w让e);O)脉冲热线技术(PulsedAVire。‘脉冲热线”比“激光多普勒测速仪”价格低一个数量级,操作简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测量技术。其原理最初由Baner山提出,随后经过BradburyP],Eaton问,Castro*和Fernholz问等人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国外正推广应用在分离流动的研究中。但在国内,尚不多见其…  相似文献   
100.
热辐射驱动烧蚀平面金靶的数值定标定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一维辐射流体力学编码数值研究了辐射烧蚀波在平面金靶中的传播情况,并在常温边界条件下得到了辐射流、烧蚀压、质量烧蚀率和特征等离子体密度的定标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