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4篇
  免费   5380篇
  国内免费   14464篇
化学   26286篇
晶体学   1738篇
力学   1033篇
综合类   805篇
数学   3195篇
物理学   11071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700篇
  2022年   811篇
  2021年   1097篇
  2020年   882篇
  2019年   1087篇
  2018年   803篇
  2017年   1073篇
  2016年   1269篇
  2015年   1400篇
  2014年   1694篇
  2013年   2337篇
  2012年   2225篇
  2011年   2116篇
  2010年   1824篇
  2009年   2125篇
  2008年   2381篇
  2007年   2353篇
  2006年   2575篇
  2005年   2339篇
  2004年   2188篇
  2003年   1701篇
  2002年   1424篇
  2001年   1267篇
  2000年   953篇
  1999年   854篇
  1998年   672篇
  1997年   429篇
  1996年   410篇
  1995年   371篇
  1994年   400篇
  1993年   332篇
  1992年   397篇
  1991年   437篇
  1990年   311篇
  1989年   315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α-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VIS、XRF、H2-TPR和O2-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联。结果表明,(1)采用10%-H2/N2还原气将催化剂在150 ℃原位还原9 h,其催化活性最高;(2)金的最佳负载量为8.00%,此时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金的流失量较少,金粒子较小,也有利于抑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烧结;(3)TPR-TPO结果表明,金的负载量为8.00%时,Au/α-Fe2O3催化剂具有较易被还原、不易被氧化的性质,从而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4)Au/α-Fe2O3催化剂中的金以单质金(Au0)形式存在;其高活性与Au0-Fe3O4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手性配体的空间结构与产物对映选择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4-烷氧羰基噻唑烷、E唑烷作为手性配体,诱导烷基锌对醛类的亲核加成反应,获得产物是烷基化的醛,最高达90%ee,产率98%的(S)-二级醇。系统地考察了该类手性配体三维空间结构变化与产物对映选择性的关系,当配体4-位烷氧羰基上的R、2-位R′基和环体上原子X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产物(S)-二 级醇的对映选择性发生规律性变化。对五种不同结构的底物醛在同一手性配体催化下,诱导烷基锌对醛类的亲核加成反应,底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S)-二级醇对映选择性变化。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手性元5-(R)-(l-(艹孟)氧基)-2(5H)-呋喃酮与取代苯甲醛肟以次氯酸钙作为氧化剂进行的区域选择性原位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同步生成两个新的手性中心,得到了一系列光学纯丁内酯并[3,4-d]-3-取代基-异(口恶)唑啉类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手段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证了产物的绝对构型,并对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规律性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AuCu3熔体的双体分布函数、键对、多面体、配位数等在快速凝固条件下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详细考察了AuCu3中微观组团随温度的演化特点.结果表明,AuCu3熔体降温至700 K时双体分布函数的第二峰已发生劈裂,液态金属中已经产生了非晶态;同时液体中的键对数及多面体数与温度的关系都表明,在上述向非晶转变的过程中,AuCu3熔体的确发生了微观结构组态的变化,其中以液体中的缺陷多面体随温度变化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995.
以3-氨基吡嗪-2-羧酸为原料,经酯化反应、亲电反应和重氮化反应合成了3-氟-6-碘吡嗪-2-羧酸甲酯(1),总收率62.3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用X-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1(CCDC: 1986368)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66(5) Å, b=4.74850(10) Å,c=19.6368(6) Å,β=95.6540(10)°,V=1638.39(8) Å3,Z=8,Rgt(F)=0.0173,wRref(F2)=0.0465,F(000)=1056,μ=3.885 mm-1  相似文献   
996.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和苯基氨基硫脲缩合反应生成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氨基苯硫脲{1-[4-(dimethylamino)ben- zylidene]-4-phenylthiosemicarbazide}, 并从溶液中析出手性晶体. 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谱、质谱和X射线衍射测定其组成和结构. 晶体属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a=0.77038(14) nm, b=1.1428(2) nm, c=1.6726(3) nm, V=1.4726(5) nm3, Z=4, Dc=1.346 g/cm3, F(000)=632, μ=0.219 mm-1, 可观测点精修最终偏离因子: R=0.0407, wR=0.1157.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固态圆二色谱表明化合物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单一对映体的手性堆积.  相似文献   
997.
配体形状对多吡啶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平面配体的Cu(Ⅱ)多吡啶配合物[Cu(IP)2]2+、[Cu(PIP)2]2+、[Cu(DPPZ)2]2+和[Cu(HPIP)2]2+,用吸收光谱、CD光谱和粘度等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体上的取代基及配体的平面性对这些四面体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Cu(DPPZ)2]2+与DNA的结合较强,而[Cu(HPIP)2]2+与DNA的结合较弱。CD光谱显示配合物[Cu(DPPZ)2]2+、[Cu(PIP)2]2+和[Cu(HPIP)2]2+的加入会导致DNA的CD光谱减弱。而[Cu(IP)2]2+的加入则会使DNA的CD光谱增强。同时,[Cu(IP)2]2+与DNA结合后,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DNA构型转换,即DNA从B型转换成Z型。  相似文献   
998.
水介质中α,α-双(4-羟基香豆素-3-基)甲苯的洁净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介质中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存在下, 芳醛与4-羟基香豆素反应为α,α-双(4-羟基香豆素-3-基)甲苯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高效和洁净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999.
考察了反应温度、气体空速和进料中CH4:O2比值对Mo2C/Al2O3催化的POM反应制合成气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的温度具有较高的甲烷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对CO的选择性比对H2的影响更大.反应气体的空速较小时对于甲烷的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是有利的;而在较高的气体空速下,氢气的选择性则更低.进料中CH4:O2比值稍高于2:1时有利于获得高的甲烷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并且还可以增加催化剂的稳定性.当CH4:O2比值低于2:1时.甲烷转化率、CO和H2选择性随反应的进行急剧下降.而当此比值调整到高于2:1时.转化率和选择件都可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CASTEP软件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过渡金属Mo掺杂Fe_3O_4(111)Fe_(tet)表面对Hg~0、HgCl和HgCl_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Mo掺杂前后Fe_3O_4(111)Fe_(tet)表面上不同汞物种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Mo掺杂Fe_3O_4(111)Fe_(tet)表面对HgCl和HgCl_2为化学吸附,而对Hg~0的吸附为物理吸附;与纯净表面相比,HgCl在Mo原子掺杂表面上的吸附能提高了40%-66%。HgCl_2在纯净Fe_3O_4(111)Fe_(tet)表面形成"M"形结构;而掺杂Mo原子后,由于Cl原子与Mo原子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使得HgCl_2发生了完全解离,两个Cl原子分别与Mo原子和Fe原子成键吸附在表面,Hg脱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脱除燃煤烟气中的汞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