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3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化学   635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684篇
综合类   45篇
数学   1261篇
物理学   8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中国化学快报》2021,32(10):3149-3154
In this paper, a novel BC3N2 monolayer has been found with a graphene-like structure using the develop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combination with ab initio calculations. The predicted structure meets the thermodynamical, dynamical,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requirements. Interestingly, the BC3N2 plane shows a metallic character. Importantly, BC3N2 has an in-plane stiffness comparable to that of graphene.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2 on pristine monolayer and Mo functionalized monolayer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ubsequently,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the interacting systems (CO2 molecule and substrates) have been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BC3N2 has a stronger adsorption capacity towards CO2 comparing with the pristine one,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2 reduction mechanism on the transition metal-functionalized surface as well as the new catalyst’s design.  相似文献   
102.
边红涛 《化学教育》2021,42(2):90-93
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学习涉及到对不同时间尺度的认识。本文利用过渡态理论得到的速率常数表达公式,以乙烷分子碳/碳单键旋转和水分子氢键交换的动力学过程为例,对这2个应用实例的动力学过程所发生的时间尺度做出估算。这些时间尺度的估算对于学生理解不同动力学过程的物理图像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重要公式的理解并能够将这些公式在化学体系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3.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因具有可调带隙、 谷电子学性质和高催化活性等优点, 在电子学、 光电子学和能源相关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实现以上应用, 实现大面积、 厚度均匀TMDs薄膜的批量制备至关重要.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制备大面积均匀、 高质量二维材料普遍使用的方法. 本文从前驱体的供给和衬底的设计两个角度, 总结了目前合成大面积TMDs薄膜的CVD方法, 并讨论了高质量TMDs的生长机制和参数优化方法; 介绍了高质量TMDs在电子学、 光电子学和电/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 讨论了目前合成大面积均匀、 高质量TMDs所面临的挑战,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4.
以邻苯二胺、 2,5-二氨基苯磺酸和三氯化铝为原料, 通过无溶剂法大量制备了高效的红色荧光碳点 (R-CDs). 制得的碳点尺寸大约为2.4 nm, 含有13%的氮元素, 主要由高度石墨化的碳核及覆盖在其表面的大量官能团构成. 在不同的波长光激发下, 碳点在乙醇溶液中表现出不依赖于激发的红光发射, 其荧光峰位于 704 nm, 最大量子产率达到22%. 由于R-CDs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 利用其构筑了紫外光激发的碳基白色发光二极管, 其色坐标为(0.33, 0.33), 非常接近自然光. 该研究为高效红色荧光碳点的大量制备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同时拓宽了其在白光器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大幅振荡剪切试验方法, 研究了长链支化聚丙烯的非线性流变学行为, 揭示了长链支化结构与非线性黏弹响应的关系. 利用傅里叶变换流变学方法得到试样的三次倍频相对振幅I3/1与应变的标度关系, 用于界定线性聚丙烯和长链支化聚丙烯非线性流变行为的差异, 并定义了非线性系数来量度长链支化程度. 在高应变下, I3/1与应变的变化关系可以进一步描述长链支化在非线性流场下的特性, 并得到了长链支化程度与其非线性响应之间的变化关系. 通过应力波的Lissajous曲线分解, 发现了环内和环间黏弹性的差异, 长链支化结构在大应变流场下的非线性黏弹性响应弱于线性结构, 支化程度越高非线性响应越弱.  相似文献   
106.
陈婕  刘文娟  徐兆超 《色谱》2021,39(10):1055-1064
所见即所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哲学,贯穿在不断认识单个分子、分子复合体、分子动态行为和整个分子网络的历程中。活的动态的分子才是有功能的,这决定了荧光显微成像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但是当荧光成像聚焦到分子水平的时候,所见并不能给出想要得到的。这个障碍是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荧光显微镜无法在衍射受限的空间内分辨出目标物。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在纳米尺度至单分子水平可视化生物分子,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研究活细胞结构和动态过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并逐渐应用到材料科学、催化反应过程和光刻等领域。超分辨成像技术原理不同,其具有的技术性能各异,限制了各自特定的技术特色和应用范围。目前主流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包括3种:结构光照明显微镜技术(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和单分子定位成像技术(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SMLM)。这些显微镜采用不同的复杂技术,但是策略却是相同和简单的,即通过牺牲时间分辨率来提升衍射受限的空间内相邻两个发光点的空间分辨。该文通过对这3种技术的原理比较和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介绍,明确了不同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技术优势和适用的应用方向,以方便研究者在未来研究中做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7.
Red emissive carbon dots(CDs) powder was synthesized on a large scale from phloroglucinol and boric acid by a novel solid state reaction with yield up to 75%. This method is safe and convenient, for it needs neither high pressure reactors nor complicated post-treatment procedures. The as-prepared carbon dots powder exhibited strong red fluorescence with excitation-independent behavior. XPS measurement and PL spectra suggest that such red fluorescence arise from boron-doped structures in CDs, which increases along with the boron concentration on CDs surface but decrease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effect takes place. To overcome the aggregation induc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the solid CDs powder,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are dispersing CDs into a large amount of inert substrates. But our present work provides a new strategy to realize strong red fluorescence of CDs in solid state. As a result, such carbon dots powder works well for latent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on various material surfaces.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决大当量战斗部爆炸威力试验中测试参数多、测试区域广,多设备统一触发的难题,文中提出了分布式无线网络化的测试思路,进行了无线传输系统框架设计,简要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设计、各个通信点位的设计、网络构成、工作频率、电源系统设计等,使大家对该测试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设计人员研发了相关硬件设备,并进行了多发试验验证。该测试系统组网方式灵活,传输速率高,具备GPS同步和无线触发功能,可进行远程操控和数据下载,使用方便,可靠性高,提高了大当量战斗部爆炸威力的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09.
The use of flow photochemistry and its apparent superiority over batch has been reported by a number of groups in recent years. To rigorously determine whether flow does indeed have an advantage over batch, a broad range of synthetic phot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were optimized in both reactor modes and their yields and productivities compared. Surprisingly, yields were essentially identical in all comparative cases. Even more revealing was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productivity of flow reactors varied very little to that of their batch counterparts when the key reaction parameters were matched. Those with a single layer of 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 (FEP) had an average productivity 20 % lower than that of batch, whereas three‐layer reactors were 20 % more productive. Finally, the utility of flow chemistry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scale‐up of the ring‐opening reaction of a potentially explosive [1.1.1] propellane with butane‐2,3‐dione.  相似文献   
110.
采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以PONA色谱柱为一维预分析柱与氢火焰离子检测器连接,以DB-35MS色谱柱为二维分析柱与MS连接,对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油中C7~C9馏分进行了分离与分析,并将质谱谱库检索和活数据库法相结合对60种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采用标准物质和烃类化合物在PONA柱上的保留规律对上述定性结果作了验证。还采用面积归一化方法对油样中各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碳数分布以及族组成分析,其中C8及C9的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2.3%和51.7%,主要族组成为环烷烃(77.3%)和正构烷烃(9.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