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化学   30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3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46篇
物理学   1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从微量元素角度对脾脏微量元素铁、铜、锌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泡利酚对缺铁性贫血成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及缺铁性贫血(IDA)模型组。IDA模型组麻醉处死部分大鼠,再将剩余大鼠随机分为FeSO4治疗组(简称FeSO4组)、泡利酚治疗组(简称泡利酚组)进行治疗。分别于各阶段测定大鼠体重、脾重及脾脏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当大鼠IDA时,其体重、脾重及其微量元素铁、铜、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在给予FeSO4和泡利酚治疗后,其体重、脾重及其微量元素铁、铜、锌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FeSO4组无统计学意义;而泡利酚组则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FeSO4及泡利酚均可使IDA大鼠受损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与其调节机体微量元素铁、铜、锌的含量有关。在对IDA成龄大鼠免疫功能作用方面,泡利酚优于单纯补铁。  相似文献   
62.
DAR成色剂(Development Accelerator Releasing Coupler)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以提高感光度为目的功能性成色剂.由于它在与显影剂氧化物(QDI)发生反应生成染料的同时,释放出显影加速剂,从而起到强化显影的功效,提高了感光度[1].DAR成色剂通常由成色剂母体,吸附基团和增强基团三部分组成.其中吸附基团的功效在于吸附在卤化银表面控制显影增强基团防止其串层,它的吸附能力强弱直接影响DAR的使用效果,增强基团起到强化显影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Fe—Cu—K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固定床中工业FeCuK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压力、原料气H2/CO等操作条件影响费托反应转化率、产物分布和产物的收率。随着操作温度(503~543K)的升高,XCO+H2、C1+、C5+均有明显的增加,碳氢化合物向轻组分方向偏移,产物中烯/烷比呈有规律的变化;随着压力的升高(1.0~3.0MPa),XCO+H2、C1+、C2+、C5增大,轻油(C2~C4)的组分含量也有增加趋势,但压力对烯烃、烷烃的选择性影响不同,压力增大产物中烯/烷比下降,有利于烷烃的生成;原料气H2/CO比亦较大程度地改变了FeCuK催化剂上的产物分布和收率,原料气H2/CO比(1.02~2.83)升高可增大XCO,产物中低碳烃含量上升,但C1+和C5+收率减少。本文还对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上伴随的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报道了两个「V2M6S6O」(M=Cu,Ag)八核簇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讨论了它们的约外光谱,^51VNMR和电子光谱,采用动态红外光谱跟踪技术探讨「V2Cu6S6O2」簇合物的成簇机理。  相似文献   
65.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酸直接提取煤中的矿物元素、ICP-AES测定其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最佳酸配比、酸用量、最佳提取时间、仪器最佳操作参数以及元素间的干扰等诸多因素。与其灰分含量相比,煤中矿物质的提取率在95%以上,各元素加标回收率为96%~104%,九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方法准确、快速、适合于不同煤样中矿物元素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66.
硒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微波固相合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多含硒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及超导性。微波技术由于能量利用率高,操作简便,无污染等优点,已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微波辐射固相合成法合成了如下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Na2S·9H2O和SnCl2·2H2O为反应源物,采用超声辅助液相合成法制备SnS纳米粉.用XRD、TEM和TED等方法对粉体样品进行了表征,检测结果表明粉体样品为具有斜方晶体结构的SnS纳米微粒,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5~25nm.论文还简要讨论了超声波对SnS纳米粉形成的影响,分析认为超声辅助手段的加入有利于多晶SnS纳米粉的形成.  相似文献   
6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常见的致盲性眼部疾病。眼压升高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和发展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由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外流排出系统发生病变、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所致。研究表明,房水中存在的转化生长因子-β能够使小梁细胞纤维化,诱导小梁细胞过度增殖,从而阻碍房水外流,导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蔽,病程进展缓慢,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才会被发现,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结合高亮度、高分辨率的同步辐射源,同时配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与红外显微镜,可以实现细胞的检测。这对从分子层面获取细胞的变化信息,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有很多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报道,但是应用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研究细胞等生物医学体系仍然是亟待发展的领域,并且目前未找到关于红外光谱用于小梁网细胞的检测报道。在体外用转化生长因子-β对老鼠小梁网细胞进行诱导,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模拟小梁细胞纤维化过程。对小梁网细胞以及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形成的肌成纤维细胞进行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及光谱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同步辐射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肌成纤维细胞内的弹性蛋白明显高于小梁网细胞,而弹性蛋白中95%为非极性氨基酸,即氨基酸的侧链基团R基只有C和H两种元素。对比两种细胞的红外谱图,发现在2 934,2 900和2 845 cm-1,肌成纤维细胞的 CH3,CH2和CH的伸缩振动明显强于小梁网细胞,推测可能是由于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后细胞内弹性蛋白增加所致。在细胞层面检测了小梁网细胞的过度增殖,为将来可以直接获取细胞的红外光谱从而检测小梁网细胞的增殖程度,进而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等疾病奠定了基础。得出同步辐射红外谱学与显微成像有望成为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手段的结论,也为将来便携式红外显微光谱仪临床实时检测青光眼等疾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
以硅胶为载体, 采用键合接枝法将2-(二苯膦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DPPES)共价键合于硅胶表面, 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硅胶键合型膦配体(以SiO2(PPh2)表示). 以SiO2(PPh2)为配体, Rh(acac)(CO)2 (acac:乙酰丙酮)为催化前体, 负载铑膦络合物催化剂(SiO2(PPh2)/Rh)在1-辛烯氢甲酰化反应中原位生成. 对生成的负载型催化剂和硅胶键合型膦配体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表征, 考察了膦/铑摩尔浓度比([P]/[Rh])、温度等因素对铑催化的长链1-辛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膦/铑摩尔浓度比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反应的成醛选择性, 降低铑的流失. 在[P]/[Rh]=12、363 K、2.0 MPa、1.5 h 的温和反应条件下, 1-辛烯转化率和成醛选择性分别可达98.4%和95.3%, 其催化活性与DPPES或三苯基膦(TPP)作配体时的均相铑催化相近. 催化剂循环4 次后, 反应活性无明显下降, 1-辛烯转化率均在97.0%左右, 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检测,有机相中铑流失低于0.1%.  相似文献   
70.
吕述晖  王奎华  张鹏 《力学学报》2015,47(1):169-173
针对桩与连续梁组合这一基础形式,研究了梁—桩—土竖向耦合振动特性. 首先,将桩假设为一维黏弹性杆件,采用平面应变模型模拟桩侧成层土对桩的动力作用. 同时,桩顶对梁的支撑简化为竖向点支撑. 然后,分别根据一维杆件纵向振动理论和Timoshenko梁理论给出桩和梁的竖向振动控制方程并求解,进而借助离散傅里叶逆变换获得在梁上瞬时激振下梁和土层以上桩段的时域响应半解析解. 通过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解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梁几何参数和桩身缺陷对梁—桩—土竖向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