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33篇
晶体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铝对掺铽硅基玻璃发光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方法法制备了掺Tb^3+和Al^3+的硅基玻璃,并研究了Al^3+对Tb^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l^3+对Tb^3+的发射峰的位置没有明显影响,但通过溶胶-凝胶方法掺Al^3+后,所有样品中Tb^3+的发光强度都明显增加,掺8%-10%的Al^3+的Tb-硅基玻璃中Tb^3+的发光强度是不掺Al^3+的Tb-硅基玻璃中的5倍,我们推测Tb^3+和Al^3+能级之间的关系对于能量传递是比较合适的,Al^3+的作用是更有效地吸收能量并完全地转移给Tb^3+。  相似文献   
42.
Sb掺杂钨酸铅晶体中Sb的分布与闪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Bridgman法生长的Sb掺杂钨酸铅(PWO)晶体中Sb的分布和闪烁特性.晶体中Sb含量的测定表明,Sb在PWO晶体中的分凝系数约为0.63.由于Sb掺杂可以补偿PWO晶体的组分缺失而降低其中空位和一些色心的浓度,与未掺杂晶体相比较,Sb掺杂晶体具有更好的光学透过率和更高的发光强度.而且,在富氧气氛下退火后,Sb掺杂晶体的发光谱特征变化较小,仍能保持较高的快慢分量比.  相似文献   
43.
通过可控的化学腐蚀法制备碳化硅量子点,以氢氟酸和硝酸的混合液为腐蚀剂腐蚀自蔓延燃烧合成的原始碳化硅粉体,而后经超声空化作用及高速离心层析裁剪获得水相的碳化硅量子点,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量子点光致发光强度、发射波长等光谱特性及粒子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腐蚀剂组分及其配比是影响量子点光致发光强度的主要因素,而超声振动时间和层析裁剪的离心超重力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对光致发光强度有影响,二者对光学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特征发射波长的移动、半峰宽、量子点尺寸大小及其粒径分布的均匀性。此外,在腐蚀剂组分调整的过程中发现,以适量的分析纯硫酸替代原腐蚀剂中的部分硝酸,则不仅会引起量子点光致发光强度的变化,而且表面还会偶合上除羧基、羟基外的新官能团巯基。  相似文献   
44.
45.
本文发现发光细菌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被杀死,其荧光强度相应地发生降低,而在纳米氧化物的保护下,细菌荧光强度的降低得到了抑制,因此发光细菌可以被用来分析和评价纳米氧化物的紫外屏蔽性能。青海弧菌Q67是发光细菌的一种,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种类的纳米氧化物对本发光细菌在分别受到UVA、UVB、UVC紫外光照射下的发光强度的影响,根据细菌发光强度降低的相对值建立了一种分析和评价纳米氧化物的紫外屏蔽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对纳米氧化物在UVA、UVB、UVC区的紫外屏蔽性能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化妆品等行业提供了一种对防晒剂紫外屏蔽性能评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In this paper, optical spectra of LiYF4 single crystals doped with Tm3+ ions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s are reported. The emission intensity at 1.8 ktm first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m3+ concentration, and reaches a maximum valu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m3+ is about 1.28 mol%, then it decreases rapidly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m3+ further increases to 3.49 mol%. The emission lifetime at 1.8 p.m also shows a similar tendency to the emission intensity. The maximum lifetime of 1.8 μm is measured to be 17.68 ms for the sample doped with Tm3+ of 1.28 mol%. The emission cross section of 3F4 level is calculated. The maximum reaches 3.76 × 10 -21 cm2 at 1909 nm. The cross relaxation (3H6, 3H4 →3 F4, 3F4) between Tm3+ ions and the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effect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emission with Tm3+ concentration. The largest quantum efficiency between Tm3+ ions is estimated to be ,-147% from the measured lifetime and calculated radiative lifetime. Al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m3+/LiYF4 single crystal ma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2 μm mid-infrared lasers.  相似文献   
47.
王尧  刘华  卢振武  方超  荆雷 《中国光学》2012,(5):499-504
针对现有发光二极管(LED)汽车后转向灯存在的配光性能不准确、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准直配光一体化的LED后转向灯透镜。该透镜根据非成像光学原理和斯涅尔定理,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设计而成,其高度为8.32mm,直径为12.64mm。利用光学软件TracePro对实际光源和后转向灯透镜进行光线追迹模拟,结果表明:在z方向4-80°,Y方向4-80。的矩形区间,发光强度均大于1.6cd;在x方向±20°,Y方向±10°内发光强度呈近似矩形分布,且各测试点结果均满足GB17905-2008要求。该透镜可精确控制LED发出光线,有利于提高配光性能及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48.
万宏卫 《物理通报》2006,(11):61-61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三册在光电效应一节中提到光强的概念,但未指明其定义和单位,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对光强概念和单位的理解有多种.笔者认为弄清这个概念及其单位很有必要.下面就几种认识的正误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9.
分别制备了二氧化硅壳层厚度为10、25和80 nm的三种Ag@S O2纳米粒子,合成了铕与不同比例苯甲酸根(BA)的配合物、铕与1,10-邻菲罗啉(phen)及2,2′-联吡啶(bpy)的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Eu(BA)nCl3-n·2H2O(n=1,2,3)、Eu(phen)Cl3·2H2O和Eu(bpy)Cl3·2H2O.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显示,在加入Ag@Si O2纳米粒子后,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造成的.不同硅壳厚度的Ag@Si O2纳米粒子的荧光增强顺序是25 nm80 nm10 nm,这表明二氧化硅核壳厚度约25 nm时有较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此外,在这些复合物中,Eu(phen)Cl3·2H2O复合物的增强效果是最强的,而Eu(BA)nCl3-n·2H2O的增强效果是最弱的.在三个苯甲酸铕配合物中,Eu(BA)3·2H2O的增强效果最弱,其他两个苯甲酸铕复合物增强效果相对较好.原因可能是含氮配合物(Eu(phen)Cl3·2H2O和Eu(bpy)Cl3·2H2O)可以和Ag@SiO2更好地成键,而苯甲酸铕配合物和Ag@Si O2纳米粒子的作用相对较弱.Ag@SiO2纳米粒子有望应用于增强稀土材料的发光.  相似文献   
50.
讨论了分散在SiO2中的Y2O3∶Eu纳米发光材料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灼烧温度下光谱的变化规律,在室温紫外激光波长激发下不同灼烧温度下样品的发射光谱。从光谱上看到在一定浓度下随着灼烧温度的升高发光变强,而且在一定温度下随浓度提高发光变强。尤其在5D0→7F0跃迁谱线的强度明显高于5D0→7F2的电偶极跃迁强度,并分析了原因。探讨了合理的掺杂浓度和灼烧温度,并测量了Y2O3∶Eu质量分数为5%时,灼烧温度在1300℃时的激发光谱和格位选择激发光谱。样品平均粒径50nm,得到在不同波长激发下的5D0→7F1和5D0→7F2选择激发光谱。分析认为Eu3+存在着4种格位,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