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1篇
  免费   1841篇
  国内免费   1283篇
化学   1747篇
晶体学   49篇
力学   484篇
综合类   75篇
数学   243篇
物理学   427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66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利用Liapunov-Schmidt方法获得了高维自治系统在共振情况下决定周期解个数的分支函数,并通过计算分支函数的主项,分析分支函数的零点,研究了具两对共轭特征根的四维系统多个周期解的共振分支问题.  相似文献   
62.
李铭  宋宏秋 《中国物理 C》1991,15(2):140-149
用含温度的Heartree-Fock方程及线性响应理论计算了208Pb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偶极和电四极巨共振的强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核温度的升高,巨共振峰展宽并向低能端移动.  相似文献   
63.
有机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影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因素,为探索有机负电阻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中制备了多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研究了有机小分子染料、聚合物基体、薄膜组成及厚度、ITO和聚苯胺阳极等对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器件负电阻特性的影响。在室温、大气环境下,所制备的多种有机染料掺杂聚合物器件在所加电压为3~4V时,观察到明显的负电阻特性,电流峰谷比最大约为8。负电阻现象及峰谷比的大小受膜厚和器件的结构、制备工艺等影响。提出用负电阻和二极管并联组成的等效电路模型解释影响负电阻特性的因素,认为负电阻特性与载流子的不平衡注入有关。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主链含唔二唑电子传输基团的可溶性聚对苯撑乙烯衍生物,该聚合物兼具空穴和电子传输功能,在空气中具有较稳定的N型负电阻特性。进一步控制相关材料和工艺条件,有可能得到易于控制的负阻效应,开发出新型的有机负电阻器件。  相似文献   
64.
《光谱实验室》2007,24(1):90
波谱学是通过射频或微波电磁场与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研究物质性质和结构的学科。频率范围为10^4-10^12 Hz,测量以频率为主。由于射频和微波的能量子比可见光小得多,因而测量精度高,常用来测定原子的磁矩和电四极矩。分子束是高真空中定向运动的分子流,彼此间相互作用很小,因而可以看作孤立的原子和分子的结合,是研究原子和分子性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5.
王克东  李斌  杨金龙  侯建国 《物理》2006,35(3):188-192
通过将单个C59N分子置于双势垒隧道结中,从而利用单电子隧穿效应和C59N分子的特殊能级结构,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单分子整流器件.实验中这个整流器件的正向导通电压约为0.5-0.7V,反向击穿电压约为1.6—1.8V.理论分析表明,中性C59N分子的半占据费米能级以及在不同充电情况下费米能级的不对称移动是形成整流效应的主要原因.其构成原理也决定了该器件具有稳定、易重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6.
67.
在研究大量实验曲线的基础上,指出势阱所有能级均有一定的宽度,电子或空穴在各能级中出现的概率符合正态分布,从理论上分析了I类超晶格和双势垒单势阱的发光光谱与吸收光谱·解释了GaAs/Ga1-xAlxAs多量子阱和超晶格吸收光谱吸收边及量子阱变窄时各吸收峰的“蓝移现象”及GaAs/Ga1-xAlxAs双势垒单量子阱样品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及电导—电压特性曲线的特征和出现的“负阻效应”·  相似文献   
68.
利用含参紧向量场的解集连通理论,研究一类椭圆方程共振问题在λ_k为多重特征值时的可解性,我们推广了[1]、[2]中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69.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今天,计算机已经历了四代,而四代机的划分是以电子器件的换代为主体特征。电子管的发明和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A.Edison,1847~1931)发现了热的灯丝发射电荷的现象,并被称之为“爱迪生效应”。188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J.J.Thomson,1856~1940)解释了这种现象,并把带电的粒子称为“电子”,同年,英国伦敦大学电工学教授弗莱明(S.J.A.Fleming,1849~1945)开始认真研究爱迪生效应,并且于1904年研制出检测电波用的  相似文献   
70.
流动稳定发生弱非线性理论的重新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