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96篇
  免费   6181篇
  国内免费   9084篇
化学   12747篇
晶体学   739篇
力学   3828篇
综合类   647篇
数学   2568篇
物理学   13032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616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698篇
  2020年   546篇
  2019年   660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728篇
  2016年   758篇
  2015年   825篇
  2014年   1734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1416篇
  2011年   1534篇
  2010年   1469篇
  2009年   1572篇
  2008年   1742篇
  2007年   1374篇
  2006年   1372篇
  2005年   1547篇
  2004年   1326篇
  2003年   1524篇
  2002年   1228篇
  2001年   1232篇
  2000年   958篇
  1999年   679篇
  1998年   634篇
  1997年   551篇
  1996年   556篇
  1995年   578篇
  1994年   559篇
  1993年   419篇
  1992年   431篇
  1991年   395篇
  1990年   433篇
  1989年   370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01.
《发光学报》2004,25(1):109-10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徐叙瑢院士是实验室创始人和第一届主任(1989.4—1993.6)。实验室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科学院光电子产业园区内,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相似文献   
102.
 在从观测宇宙微波背景的Wilkinson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获得的数据基础上,美国数学家计算出,宇宙多半最终会具有十二面体形状。进行的是反证法: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则在微波背景上应观察到任何大小的波,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Wilkinson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确实一次也没有观测到巨大的波。根据以杰弗里·威克斯(JeffreyWeeks)博士为首的数学家小组的计算,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的波看上去完全像从规则几何形状十二面体内部看到的一样。其实,其他专家也证实,在其他几何形状内部也能产生类似的波结构。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切伦柯夫束波相互作用中使用单段慢波结构的缺点。指出在分段式慢波结构中,漂移段及其两端的慢波结构组成一Bragg谐振腔,当漂移段长度合适时,根据渡越时间效应理论,这种结构能减小调制束中电子的速度分散,提高束波转化效率。通过粒子模拟方法,比较了均匀慢波结构与分段式慢波结构中束波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并说明了后者有束密度群聚充分,束电子速度分散小,产生微波功率高、频谱质量好,最佳工作电流大,输入电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4.
 用射频等离子体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的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离子注入法掺氮,并对掺氮DLC薄膜紫外(UV)辐照前后的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氮离子注入剂量及UV辐照时间的增加,位于2 930cm-1附近的SP 3C-H吸收峰明显变小,而位于1 580cm-1附近的SP2C-H吸收峰则明显增强,薄膜的电阻率明显呈下降趋势;随UV辐照时间的增加,位于1 078cm-1附近的Si-O-Si键数量及位于786cm-1附近的Si-C键数量明显增加。即氮离子注入和UV辐照明显改变了DLC薄膜的结构与特性。  相似文献   
105.
Qin  Zheng  YANG  Chun  Guang  ZHANG 《中国化学快报》2003,14(1):79-82
A positive Mg-Al-nitrat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 has been synthesized using a non-steady coprecipitation method.The shape.size,chemical composition,electrical property and anion exchange property of the positve nanoparticle were studied by SEM,XRD,FTIR,chemical analysis,spectroanalysis and meaxsuring of electrophoretic mobilities.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e positive nanoparticle is a promising precursor of polymer/LDHs nanocomposite.  相似文献   
106.
李治平 《数学进展》2003,32(3):257-268
晶体微观结构是晶体材料在特定物理条件下其多个能量极小平衔态在空间形成的某种微尺度的规则分布.几何非线性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可以用能量极小化原理来解释晶体微观结构的形成,并用Young测度来刻画平衡态各变体在空间的概率分布.定性的理解与定量地分析和计算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对于发展和改进高级晶体功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铁电体、磁至伸缩材料等,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晶体微观结构数值计算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计算晶体微观结构的几种数值方法及有关的数值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7.
用纳米结构粉末做喂料进行喷涂,缩短了颗粒熔化时间,在有限的飞行时间内,颗粒熔化效果更好,从而制备的涂层孔隙率更小,表面更平整。用ZrO2纳米结构喂料制备了等离子喷涂层,研究了功率、粒度、氧化钇含量等工艺参数条件下涂层的微观组织、孔隙率、相组成及抗热震性能。经X衍射分析表明,原始粉末由m-ZrO2,t-ZrO2,c-ZrO2构成,单斜相的含量为11%,主要由四方相和立方相构成。  相似文献   
108.
Spectra Analysis of a Novel Ti-Doped LiAlO2 Single Crystal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LiAlO2 single crvstals doped with Ti at concentration 0.2at.% are grown by the Czochralskl technique with dimensions φ42×55mm. Ti ions in the crystal are quadrivalence proven by comparing the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pure LiAlO2 and Ti: LiAlO2. After air and Li-rich atmosphere annealing, the absorption peaks in the range of 600-800nm disappear. We conclude that 682 and 756nm absorption peaks are attributed to the VLi and Vo absorptions, respectively: The peaks at 716nm and 798nm may stem from the VLi^+ and absorptions. The colour-centre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i^4+-doping produces more lithium vacancies in the LiAlO2 crystal. The intensities of [LiO4] and the associated bonds remain unchanged, which improves the anti-hydrolyzation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LiAlO2 crystals.  相似文献   
109.
在微拢QCD框架内,利用重子结构的夸克模型,计算了r→pp^-ΛcΛ^-c,∑c∑^-c,ΞcΞ^-c,Ξcc Ξcc-,ΩcccΩ^-ccc。衰变的分支比,讨论了在T衰变中寻找Ωccc粲重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0.
Viscosities and liquid structure of alloys Cu75Al25, Cu87Sn13 and Al-12.5%Si and pure metals Cu and S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orsional oscillation viscometry and high temperature x-ray diffractometry. The viscosities of pure metals and eutectic alloy melts along with the short-range order structure are found to follow the Arrhenius law in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 above the liquidus. The breakpoints in Arrhenius plots emerge when the structures of alloy melts are transformed from the medium-range order structure to the short-range order structur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viscosity of the metallic alloys is a characteristic of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lated me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