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化学   11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5篇
物理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乳状液的转相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宪  杨飞 《化学进展》2009,21(6):1124-1133
本文总结了乳状液转相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影响乳液转相的因素主要有配方变量、组成变量和乳化方案,其中由配方变量引起的转相称为过渡转相,而由组成变量引起的转相称为突变转相。可以用综合变量(SAD或HLD)来描述不同配方变量对乳液物理化学配方的影响。通过绘制配方-组成关系图,可以通过图中的标准转相线或动态转相线来研究乳液的转相特性。与标准转相线相比较,乳液的动态转相线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乳液的突变动态转相有两种形式:从反常乳液到正常乳液的转相和从正常乳液到反常乳液的转相。Pickering乳液的转相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目前,乳液转相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乳液和高内相黏度、高内相体积分数乳液的制备工艺中。此外,在原油/稠油的开采和输送工艺中,乳液转相技术也有着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水溶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原位表面活性化作用, 它们分别是单头单尾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单头双尾的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C12DMAB)和双头双尾的Gemini型阳离子三亚甲基-二(十四酰氧乙基溴化铵)(II-14-3), 并通过测定Zeta电位、吸附等温线及接触角等参数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 结果表明,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到颗粒/水界面形成以疏水基朝向水的单分子层, 从而增强了颗粒表面的疏水性是原位表面活性化的基础. 通过吸附CTAB和II-14-3, 颗粒的疏水性适当增强, 能吸附到正辛烷/水界面稳定O/W(1)型乳状液; 而通过吸附di-C12DMAB所形成的单分子层更加致密, 颗粒的疏水性进一步增强, 进而使乳状液从O/W(1)型转变为W/O型;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 由于链-链相互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将在颗粒/水界面形成双层吸附, 使颗粒表面变得亲水而失去活性, 但此时体系中游离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已增加到足以单独稳定O/W(2)型乳状液的程度. 因此当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di-C12DMAB的混合物作乳化剂时, 通过增加di-C12DMAB的浓度即可诱导乳状液发生O/W(1)→W/O→O/W(2)双重相转变.  相似文献   
23.
相变乳状液的流变和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针对新型O/W相变乳状液的非牛顿流变特性和在园管中发生相变前后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蓄冷介质在对流传热方面具有性能优势.对经测试得出的乳状液主要流变参数随乳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它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作了分析和讨论,为新型实用蓄冷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24.
乳状液膜迁移分离铋(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三异辛胺(TIOA)0Span SO-甲苯乳太液膜迁移Bi(Ⅲ)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制乳和迁移条件下,Bi(Ⅲ)可以快速完全地迁入内相,并能与Fe^3+、Co^2+、Ni^3+、AI^3+、Cr^3+、Mm^3+、Cu2+、Pb^+、Cd^2+、C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铜在span80-TBP(磷酸三丁酯)-煤油-NH3液膜分离体系中的迁移行为。用TBP作为载体,在溶液中迁移时,在外相与膜相界面上形成中性络合物后穿过膜相,在膜相与内相界面上络合物再与NH3反应,生成铜氨络离子,释放出来的TBP又返回膜相。  相似文献   
26.
孔薇  张秀英 《分析化学》1997,25(5):534-538
本文研究了外水相pH值,流动载体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内相解析酸浓度,水乳比,油内比等因素对二(2,4-4-三甲基戊基)单硫代膦酸-上胺205-正庚烷乳状液膜迁移Sc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Sc可以快速而完全地迁移,有可能实现Sc与Fe,Lu的分离。  相似文献   
27.
固体粒子稳定的乳状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固体粒子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有关研究进展。微细不溶的固体粒子构成重要的一类乳化剂,被水相和油相部分润湿的固体粒子能够有效地稳定乳状液。固体粒子稳定乳状液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因素:粒子大小、粒子间相互作用和粒子的润湿性质。固体粒子存在的油-水界面表现出粘弹行为,这种粘弹界面膜可大大地提高空间位阻,减缓乳状液液珠间液膜变薄的速率,从而提高乳状液地稳定性。原油中的粘土、胶质、沥青质和石蜡等胶体粒子被证明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细小乳状液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or preparing O/W miniemulsions containing soybean oil and silicone oil, three methods, phase inversion emulsification, D-phase emulsification, reformed D-phase emulsification were tested by using Brij92, 97, 98 and Tween 80, 85, 60, 20 and Span 80, 60 mixed surfacta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W miniemulsions of soybean oil and silicone oil can not be formed by phase inversion emulsification method, but can be formed by the two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s of emulsification showed that if gel emulsion, in which fine oil droplets disperse in continuous phase with high surfactant content, appears during the emulsification process, the O/W miniemulsions can be formed by simply diluting with water.  相似文献   
29.
乳状液膜法制备硫氧化物超细X射线发光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乳状液膜法制备了颗粒均匀的Gd-Tb草酸盐微粒,将草酸盐粒子放在硫气气氛下焙烧后得到Gd2O2S:Tb超细X射线发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IR)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和X射线激发发光光谱(XEL)对微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900℃下焙烧后的粒子显示了单一的六角形Gd2O2S晶相,与传统固相法相比,有效降低了焙烧温度。根据谢乐公式,估算一次粒径为29nm,初级粒子尺寸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从SEM照片来看,粒子显示了一定的团聚性,但团聚尺寸<5μm,为超细X射线发光粉。同时,在254nm紫外光和X射线激发下,Gd2O2S:Tb发光粉都显示出Tb^3 的特征发射峰,并且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0.
乳化剂在双重乳液合成含胰岛素纳米胶囊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sulin entrapped nanocapsules to use polylactide (PLA) as the encapsulating material were prepared through a modified water-in-oil-in-water (W/O/W) emulsification and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PLA nanocapsules obtained was decreased to (181.5 ± 8.4) nm, and capably adjusted from 180 to 370 nm by using different types and content of nonionic emulsifiers. The influence of emulsifiers on property of nanocapsules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effects of spans and tweens to modify the size of the nanocapsules were different, which can be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tants on the inner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ner water and oil of the double emulsion.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drug release of nanocapsules were affected obviously by the content and type of emulsifi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