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0篇
  免费   1976篇
  国内免费   4584篇
化学   10321篇
晶体学   307篇
力学   169篇
综合类   349篇
数学   1097篇
物理学   6877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89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546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540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506篇
  2015年   552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854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898篇
  2008年   1062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844篇
  2005年   727篇
  2004年   731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500篇
  2001年   506篇
  2000年   397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348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305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65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A new 2D barium-organic framework, [Ba2(Hbidc)2]n(1, Hbidc = 1H-benzimidazole-5,6-dicarboxylate), has been solv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oscopy, TGA,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6.8785(14), b = 9.4558(19), c = 14.641(3) , α = 86.22(3), β = 82.27(3), γ = 88.40(3)°, V = 941.4(3) 3, Z = 2, Mr = 682.96, Dc = 2.409 g/cm3, μ(MoKα) = 4.217 mm-1, F(000) = 640, the final R = 0.0587 and wR = 0.1619 for 3030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σ(I).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reveals that 1 exhibits an interesting 2D layer structure constructed by carboxylate groups of Hbidc ligands and shows good thermal stability(up to 400 ℃). Solid-state 1 emits intense indigotin photoluminescence with fluorescence lifetime of 62.13(408 nm)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H3bidc ligand and its barium complex have been screened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everal bacteria strain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ctivity of penicillin.  相似文献   
992.
闫力强  彭明生 《化学通报》2014,77(5):480-480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经7-二氨基-3-羧酸香豆素合成了一种新型酰胺类Cu2+荧光探针1。本实验具有合成原料经济易得,合成方法简单易行的特点。并且该探针对Cu2+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抗干扰性能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探针1的浓度为10-5 mol/L时检测限达到2.4×10-7mol/L。同时该探针可以与Cu2+离子1:2的摩尔比络合。  相似文献   
993.
Gang Wang  Keru Zhao  Yu Fang 《化学通报》2014,77(4):292-301
荧光信号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其产生本源。一般而言,聚集诱导激基缔合物荧光对其所处微环境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引起了荧光传感器研究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除此之外,荧光传感器的传感性能还与其所采用的荧光物种的类型和传感元素的结构密切相关。基于这些认识,本文概括介绍了笔者实验室多年来以聚集诱导激基缔合物荧光为基础的荧光传感器研究进展,特别是以芘为例,系统介绍了该类传感器在液相或气相中的检测应用,其中部分传感器已经实现了仪器化。同时,还介绍了由本课题组提出的用于理解荧光薄膜传感器传感机理和指导新型传感薄膜设计的"二维溶液模型"。最后,展望了荧光传感器研究和应用前景,指出了此类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994.
夏祥华  赵立春 《分析试验室》2014,(12):1466-1468
将主成分分析用于优化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用于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能力。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分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液中诺氟沙星过程中尿液中内源性荧光物质的干扰。在优化条件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对尿液中诺氟沙星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5.34%,神经网络结构为2∶3∶1。方法已用于测定尿液中的诺氟沙星。  相似文献   
995.
报道了1-(2-苯并噻唑)-3-(3,5-二溴吡啶)三氮烯(BTDPT)的合成及其与Cu(Ⅱ)的荧光反应研究。在pH 9.16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Cu(Ⅱ)形成2:1的稳定络合物,体系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9和401 nm。Cu质量浓度在0.5~80.0μg/L范围内与△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0.178+0.209ρ(μg/L),相关系数r=0.9956,检出限为0.2μg/L,用于测定环境水中痕量Cu,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符。样品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8.5%~103.0%。  相似文献   
996.
在体积分数95%乙醇介质中,吖啶黄、吖啶橙的荧光发射波长与苏丹红染料的吸收波长十分接近。实验数据表明,随着苏丹红I~IV用量的增加,溶液中吖啶黄、吖啶橙荧光发射强度明显降低,其荧光猝灭程度与苏丹红用量成正比。动力学研究表明苏丹红I,II与吖啶黄或吖啶橙之间可形成非共价复合物,从而发生静态荧光猝灭;而苏丹红III,IV猝灭吖啶黄或吖啶橙则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动力学特点,可能同时存在静态荧光猝灭与动态猝灭。  相似文献   
997.
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水、甲醇、乙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环状糊精(β-CD)、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聚氧乙烯月桂醚(Brij35)7种不同介质,及反应时间、金属离子、pH条件对4-羟基咔唑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介质中Brij35在酸性条件下对4-羟基咔唑荧光增敏效果最好,在λex/λem=337/357nm处有强荧光峰。据此,建立了一种用Brij35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4-羟基咔唑含量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4.0×10-7~1.0×10-4 mol/L,检出限为6.5×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1%。  相似文献   
998.
结合核酸适配体和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的优势,建立了一种潜指纹中外源性物质检测的新方法。Zeta电位、紫外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表明核酸适配体成功修饰到上转换颗粒表面而且没有影响颗粒的发光性质。对含有不同量可卡因的指纹进行检测,在指纹中可卡因含量为0.5μg时仍能呈现出较强的发光强度。该方法能够通过潜指纹成像提供光学信号,实现潜指纹中外源性物质的检测,而且适用于不同人和不同基底上指纹的检测,具有简便、检测灵敏度高、适用性广等优点,对身份认证、刑事侦查和医疗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采用改良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得到双染料掺杂的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荧光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90nm。利用荧光光谱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该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其可同时发出红、绿双色荧光,这为进一步制备具有更多种荧光信号的硅纳米颗粒提供基础。同时,由于硅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好,易功能化的特点,使得该新型硅纳米荧光颗粒在生物标记及生物成像的多组分分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在人体生理pH条件下,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槲皮素(QUE)、大豆甙元(DAI)、4′,7-二甲氧基-3′-异黄酮磺酸钠(DISS)和3′-大豆甙元磺酸钠(DSS)四种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合反应机理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计算了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pH=7.4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中疏水性的苯环与BSA疏水腔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作用,从而导致药物分子的吸收峰红移,用Scatchard拟合法可求得DAI及DSS与BSA的结合常数.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BSA对DAI、DISS和DSS均有明显的敏化增强效应,计算得到的增强速率常数分别为1.39×1011,7.72×1011和1.93×1012L·s-1·mol-1,并可求得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