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化学   126篇
晶体学   18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52篇
物理学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在粗糙直觉模糊集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不确定目标概念的近似表示和处理的方法(通过近似模糊集和近似精确集刻画).首先将已有的直觉模糊集相似概念和均值直觉模糊集概念引入到该模型,定义了Pawlak近似空间U/R下的阶梯直觉模糊集、0.5-精确集的概念,然后得到了均值直觉模糊集(0.5-精确集)是所有直觉模糊集中与目标直觉模糊集最接近的直觉模糊集(近似精确集),接着分析了均值直觉模糊集、0.5-精确集分别与目标直觉模糊集的相似度随着知识粒度变化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2.
以硅溶胶为硅源, 在不同碱度的溶液中对其进行前处理, 制得不同粒度与分布的硅溶胶母液, 并以此为原料合成了高硅铝比镁碱沸石分子筛(FER zeolite).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LPSA)、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S)和X射线荧光(XRF)等对母液和产物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碱度对硅溶胶粒度特性和分子筛晶化过程以及产物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碱度增加, 硅溶胶母液的粒径逐渐增大, 对应于溶液中更多的Q3硅单元向Q2硅单元转变. 在低碱度下, 高聚合度的Q3硅单元倾向于使晶化过程遵循固相转化机理, 生成大片纯相镁碱沸石, 且产物的相对结晶度和固体收率均较高; 而在高碱度下, 大量活性的Q2硅单元则易于使凝胶成块, 晶化过程遵循液相转化机制, 产物尺寸较小且含有杂晶, 相对结晶度和固体收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3.
钨标准物质在钨的测定、分析仪器校准、分析方法的评价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黑钨精矿、黑钨中矿在标准物质样品制备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热团聚现象,样品制备非常困难,至今国内没有相关标准物质。研究发现通过降低转速、延长磨样间隔时间可以降低磨样产生的大量热量以减小热团聚现象,再结合过筛完成制样。实验采用间歇正反转干磨,过0.074mm湿筛,筛上3kg小瓷球磨机湿磨,再球磨机混样,最后人工8次梅花堆锥混样。经均匀度检验样品粒度小于0.074mm超过98%,稳定性检验合格。制备的样品满足标准物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4.
以Cu(OH)2为前躯体,用葡萄糖还原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球形氧化亚铜粉末。利用扫描电镜和smileview软件对Cu2O粉末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通过上述分析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Cu2O粉末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与葡萄糖投加浓度的提高,颗粒粒径减小;而随着氢氧化钠投加浓度的提高,颗粒粒径增大;体系内最终颗粒密度n+∞或颗粒个数n与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呈直线关系。最后根据晶体成核生长模型初步分析了反应条件对Cu2O颗粒粒径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25.
金显华  赵元庆 《应用声学》2012,(6):1676-1678,1682
针对传统的遥感图像分割算法由于计算复杂等原因,造成图像的分割分辨率低,清晰度不高,当图像中的信息量非常大时,对图像分割非常耗时等问题缺陷,为了有效地分割图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粒度原理和小波算法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割算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对图像的弧度直方图进行小波多尺度变换,并进行分解操作,然后采用粒度合成技术对分解后的图像进行合成;文中采用的是256×256的SAR图像来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有效地改善了分割效果,分割出的图像边缘效果明显清晰,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6.
基于等效密度流体近似反射模型反演海底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盛齐  黄益旺  吴琼 《声学学报》2014,39(4):417-427
为了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和地声特性,根据等效密度流体近似反射模型得到的不同掠射角下的海底反射损失,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两级混合优化算法以及Bayesian反演方法对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度、平均颗粒粒度、颗粒质量密度以及颗粒体积弹性模量进行反演,再根据这4个物理参数的估计值进一步计算出海底地声参数,包括声速和衰减。通过反演结果与仿真真值的比较可以看出,除颗粒体积弹性模量外,得到的估计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这种间接反演海底地声参数的方法对地声参数的估计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较强的稳健性,相对误差分别为0.092%和17%。最后,对实验室水池池底沙质沉积物的反射损失数据进行处理,给出了沙质沉积物各参数的估计值、不确定性和相关性,并通过反演结果与部分实测参数值的比较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7.
在采用阳离子型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不使用任何助乳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窄分布粒径可控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PS)纳米乳液。 改进微乳液聚合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苯乙烯以预乳液的形式恒速滴入引发聚合的微乳液中,使用具有高乳化性能的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能明显降低乳胶粒粒径。 实验结果表明,少量阳离子单体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作为共聚单体能够明显减小Z均粒径、降低粒度分布,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均能影响制备乳胶粒的粒径及其粒度分布。 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为苯乙烯质量的5%~10%和1.0%~1.5%、反应温度为70~75 ℃时,能够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纳米粒子。 Z均粒径与苯乙烯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Z均粒径可以通过苯乙烯用量来控制。 不同聚合工艺下制备的聚合物粒度分布曲线表明,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在制备窄分布的聚合物纳米粒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8.
We propose an adsorption-desorption model for a deposit growth system, in which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articles coexist. By means of the generalized rate equation we investigate the cluster (island)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depends crucially on the details of the rate kernels. The cluster size distribution can take the scale-free power-law form in some cases, while it grows exponentially with size in other cases.  相似文献   
129.
纳米ATO颗粒粒度分布的脉冲超声波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讨论了脉冲超声波测量纳米ATO颗粒粒度分布方法中的3个步骤,即超声波衰减谱测量、严格数学模型的选型以及颗粒粒度分布的反演计算.通过发射脉冲超声波并利用变声程方法测量25 ℃时2%(体积分数)的纳米ATO-H2O分散液的超声衰减谱;选取McClements理论模型叠加BLBL理论模型共同描述纳米ATO颗粒分散液中的超声衰减现象;采用最优正则优化反演算法反演得到纳米ATO颗粒的粒度分布以及平均粒径.脉冲超声法检测结果显示,纳米ATO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6 nm,粒度分布为11.4 ~47.1 nm,CPS离心沉降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分别为22.1 nm和10.1 ~62.6 nm.脉冲超声法检测结果与透射电镜图像以及离心沉降纳米粒度分析仪检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脉冲超声波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分布以及平均粒径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0.
汤焕丰  黄在银  肖明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11):2678-2684
液相还原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Cu2O)。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拉曼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纳米Cu2O的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原位微热量技术实时获取纳米/块体Cu2O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信息,结合热化学循环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纳米Cu2O的表面热力学函数。在薛永强等建立的无内孔球形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立方体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最后由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粒度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随粒度减小而增大,且与粒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这与立方体热力学模型规律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增大,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则减小。本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纳米热力学基本理论,还为纳米材料表面热力学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