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6篇
  免费   1493篇
  国内免费   1870篇
化学   1268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566篇
综合类   523篇
数学   8019篇
物理学   2080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608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596篇
  2011年   622篇
  2010年   633篇
  2009年   629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605篇
  2006年   542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501篇
  2003年   532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288篇
  1997年   256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钱琳  罗纪生 《力学学报》2007,39(2):162-170
超音速混合层的流动不稳定性较之亚音速或不可压的混合层大大减弱,为了提高混合效率,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展向曲率、展向速度、来流马赫数等因素对混合效率所 起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在给定展向速度的情况下,带有展向曲率的三维混合层,曲率越 大三维扰动增长率越大,而且法向的卷起范围也越大. 当展向曲率不为零时,展向速度的增 大也能有效地增强混合能力. 由流场中的高频扰动波产生的涡,在向下游发展过程中会有破 碎、拉伸,低频扰动波没有发现这一现象. 对于有展向曲率和展向速度的混合层,提高来流 马赫数时,流场中最不稳定扰动的增长率仍很大. 因此,这是一种提高混合层混合效率的新 途径.  相似文献   
992.
混合层强化混合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纪生  肖左利 《力学学报》2002,34(2):168-176
受 Wang & Fiedler(1997)的实验的启发,采用高阶精度的差分格式,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二维混合层及限于两平板间的二维混合层(二维受限混合层)入口处加振动对提高混合层混合效率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二维混合层,振动的频率越低,在混合层中产生的大尺度涡结构的尺度越大,在频率很低时,涡具有相似性;对限于两平板间的二维混合层,在一定的振动频率下,混合层中产生的涡较大而且破碎得也较好,这将有利于混合.这一结论与 Wang & Fiedler(1997)的实验观测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3.
The concept of Fan-Browder mappings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opological spaces without any convex structure. Then a new continuous selection theorem was obtained for the Fan-Browder mapping with range in a topological space without any convex structure and noncompact domain. As applications, some fixed point theorems, coincidence theorems and a nonempty intersection theorem were given. Both the new concepts and results unify and extend many known results in rece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994.
多孔饱和半空间上刚体垂直振动的轴对称混合边值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金波  徐植信 《力学学报》1997,29(6):711-719
研究圆柱形刚体在多孔饱和半空间上的垂直振动.首先应用Hankel变换求解多孔饱和固体的动力基本方程———Biot波动方程.然后按混合边值条件建立多孔饱和半空间上刚体垂直振动的对偶积分方程,用Abel变换化对偶积分方程为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文末给出了多孔饱和半空间表面动力柔度系数的计算曲线.  相似文献   
995.
气体示踪法研究燃烧器横向湍流混合扩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气体示踪法对侧边风燃烧器弱旋流一次风和侧边直流二次风横向湍流混合扩散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讨论了各截面混合物浓度分布规律及混合强度分布规律,分析对燃料着火的影响,同时利用湍流运动方程反算气体湍流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K改性Ag-Fe/ZnO-ZrO2催化剂,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醚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N2物理吸附(N2-adsorption)、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50 ℃焙烧的催化剂,由于焙烧温度较低,表面尚未形成足够多的活性位,未能达到最佳的催化性能;300 ℃焙烧的催化剂,其CO转化率最高、醇醚选择性较高,醇醚时空产率达到最大值。随着焙烧温度进一步升高,CO转化率逐渐降低,醇选择性先降低后增大,二甲醚(DME)选择性逐渐增大,醇醚时空产率逐渐降低。催化剂性能主要与其比表面积、还原性能、所含银铁复合物分散度及CO吸脱附性能有关,即比表面积较大、易于被还原、银铁复合物分散度较高以及较多的CO吸脱附活性位,有利于催化剂CO加氢转化。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对CO的非解离吸附强度降低,有利于醇醚产物的生成;而对CO的解离吸附强度增强,则不利于烃类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997.
钙钛矿型离子电子导体具有良好的传导氧离子和电子性能,使其在能源转化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钙钛矿型离子电子导体的主要制备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化学循环燃烧、氧气的分离、制氢、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钙钛矿型混合离子电子导体可作为一种复合催化剂,应用于甲烷选择性氧化工艺,为钙钛矿离子电子导体应用新途径,同时为甲烷高效催化转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8.
研究离子液体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水+乙醇和[Bmim][PF6]+水+异丙醇三元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 计算了径向分布函数和不同组成的水-醇混合溶剂与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并将其分解为库仑相互作用能和Lennard-Jones(LJ)势能. 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溶液体系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行为. 结果表明, 水倾向于与离子液体阴离子和阳离子极性部分作用, 醇倾向于与阴离子和阳离子非极性部分作用; 库仑力主导阴离子-溶剂相互作用, 色散力主导阳离子-溶剂相互作用, 阴阳离子的缔合状态对色散力影响较小, 对库仑力的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99.
考察了双亚磷酸酯配体Bisphosphite 1、Bisphosphite 2及双膦配体DPPE、DPPP、DPPB、BISBI在丁烯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并对双亚磷酸酯配体和双膦配体进行混合,应用到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当中,对混合配体进行筛选发现Bisphosphite 1与DPPB混合配体的反应效果最佳,明显提高了1-丁烯氢甲酰化产物醛的正异构比,并通过31P NMR等方法推测了混合配体与铑配位的关键配合物中间体.通过正交实验优选了铑催化剂浓度、Bisphosphite 1浓度与DPPB浓度,其优化的催化剂配方对1-丁烯氢甲酰化的正异构比达到76.3,平均TOF 1821 h-1.  相似文献   
1000.
以硫酸镉、叠氮化钠和4-氰基吡啶或3-氰基吡啶为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通过原位反应分别得到了2个基于硫酸根离子和5-(4-吡啶基)四氮唑(4-Hptz)或5-(3-吡啶基)四氮唑(3-Hptz)配体的,具有三维层-柱状框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即[Cd2(H2O)(OH)(SO4)(4-ptz)]n(1)和[Cd2(OH)(SO4)(3-ptz)]n(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对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12的结构中,每个镉(Ⅱ)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SO42-和OH-阴离子连接镉(Ⅱ)离子扩展形成碱式硫酸镉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结构[Cd2(H2O)(OH)(SO4)]nn+(1)或[Cd2(OH)(SO4)]nn+(2),相邻的二维无机阳离子层间再通过4-ptz-(1)或3-ptz-(2)进一步柱连接,形成三维层-柱状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框架结构。室温下的固体荧光实验表明,在350nm的光激发下,配合物12分别在481和489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