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化学   173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271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94篇
物理学   144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41.
对镨铁硼材料在低温和室温下的热学和力学物性进行了测量;使用实测的镨铁硼物性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镨铁硼低温波荡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磁极和磁极夹持机构与磁铁间的热传导是冷却磁铁的关键因素,冷却管道宜采用双通道同向并联的方式。使用该设计通过液氮可以冷却磁铁至82K,同时能够控制由于温差带来的磁极间相位误差小于0.1度,满足镨铁硼低温波荡器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2.
43.
考虑Soret和Dufour效应,对Casson流体在可伸缩表面上,作磁流体动力学流动时的影响.首先导出相关的方程,然后用同伦法构造级数解.给出并讨论了速度、温度和浓度的场结果;在不同的物理参数下,得到并分析了表面摩擦因数、Nusselt数和Sherwood数的值;并验证了级数解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实验室瞬态X射线产生的系统电磁脉冲(SGEMP)效应测试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措施以及实验室模拟瞬态X射线的SGEMP模拟试验方法。通过电子屏蔽、电磁屏蔽、光电隔离、信号对称提取等特殊技术处理,解决了SGEMP效应模拟试验方法和测量系统抗X射线、抗电磁辐射等技术问题,并在大型瞬态X射线模拟源上,测出了瞬态X射线辐照时金属腔内线缆的SGEMP效应波形及幅值。  相似文献   
45.
基于 HL-2M 真空室烘烤保温要求,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原型件实验确定采用陶瓷纤维与纳米级微孔材 料组合作为 HL-2M 真空室保温材料。在 30℃时,保温层的导热系数小于 0.027W⋅m−1·℃−1;300℃时,导热系数 小于 0.038W⋅m−1·℃−1。在保温层厚度 25mm、热面温度 300℃且达到稳态时,冷面可控制在 85℃以下,线圈侧的 温度低于 60℃,整体热损失小于 12kW,满足 HL-2M 真空室烘烤需求。   相似文献   
46.
为实现EAST装置超400s长脉冲高约束模、10MW加热功率下的稳态运行,需对现有的下碳偏滤器进行升级改造,拟采用钨串结极水冷却系统,热通量控制在水冷钨铜第一壁材料允许的稳态的10MW·m-2。在对下钨偏滤器的冷却结极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以钨串单元为基础的冷却结极,提出了一种新型下钨偏滤器水冷结极设计,幵建立了满足传热要求的EAST装置新型下钨偏滤器单元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7.
由于传热系数高、温度均匀性好及工质需求量少,微通道沸腾冷却成为极具前景的冷却方式。本文主要以烧结超薄泡沫铜为研究对象,以去离子水为工质,探讨孔隙率、入口温度和质量流率对沸腾换热特性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增加流量和降低入口过冷度都可提升泡沫铜的换热性能。超薄泡沫铜孔隙率越高,其换热性能越好,高孔隙率泡沫铜换热性能比较优越,超薄泡沫铜两相换热系数提升约30%。  相似文献   
48.
49.
装有热水的移液管倒置且尖端朝上时会喷出热水形成喷泉,这是大学物理热学中直观展示气体受热膨胀的一个很好的实验.我们建立了一个傅立叶传热与等压膨胀相结合的模型分析其物理过程,并利用COMSOL软件搭建模型验证.实验上搭建一个半机械化的实验装置,对热喷泉的动态过程进行拍摄,得出了热喷泉高度与热水温度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符.  相似文献   
50.
换热器是新风系统的核心部件,以某品牌新风换热器为模型,对该换热器进行数值模型,分析换热过程中换热和流动特性,以及流速、流道高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建立不同流道高度时新风侧温差、压差、努塞尔数、阻力系数、综合传热性能因子随速度的变化关系。发现在换热器内存在"换热死区",随速度增加"换热死区"范围增大,在流速0.5m/s~1.6m/s、流道高度3mm~5mm范围内,增加流速可提高换热能力、减小阻力系数,但压降同样增加;相同速度时,提高流道高度不仅提高了换热性能,还减小了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