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3篇
  免费   1388篇
  国内免费   2569篇
化学   3547篇
晶体学   336篇
力学   1970篇
综合类   170篇
数学   209篇
物理学   2708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71.
含油污泥的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热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与管式电阻炉对含油污泥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热解过程及影响因素(污泥性质与升温速率),并由气体析出特性研究了热解机理。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包括水分挥发、轻质油挥发、重质油热解、半焦炭化与矿物质分解五种反应,矿物油反应集中发生在220℃~480℃。污泥性质影响因素中,产生环节最为显著,罐底泥、污水污泥失重明显而落地油泥失重不明显,矿物质组分含量越高,挥发分转化率越低;而污泥的油源基属影响较小。升温速率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快,挥发分转化率降低。热解机理包括矿物油含氧官能团裂解,链烃及侧链上的断链,环化、芳构化以及缩合脱氢。  相似文献   
972.
The proton transfer isomerization of pyrazole and the water assisting effect by looping 1 to 4 water molecules on the singlet stat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hybri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 (B3PW91) with a 6-311++G^** basis set. Two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mono- and multi-water assisting effects, respectively. The reactants and products of all group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on thei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For the isomerizafion of monomolecule pyrazole, the isomeriz'ation energy barrier is 46.4 kcal·mol^-1. For the monohydration assisting mechanism, the reactant complex is connected to the product complex via two saddle points. The corresponding isomerization barriers are 46.7and 23.0 kcal·mol^-1, respectively. As to the multihydration assisting mechanism, the isomerization barriers are 12.0, 10.9 and 13.14 kcal·mol^-1 accordingly, when the number of water molecules is 2, 3 and 4, respectively. The multihydration assisting isomerization can occur in water-dominated environments, for example, in the organism, and thereby is crucial to energy transference. The deproton and dehydrogen energies of monomolecule pyrazole and various hydrated pyrazole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n found much bigger than the isomerization barriers of their relative complexes, suggest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deprotonation or dehydrogenation. The isomerization of pyrazole is a proton-coupling-electron-migration process, but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 are noticed, viz. σ- and π-type mechanisms. The π-bond of pyrazole participates in isomerization in the π-type mechanism, whereas only o-electron takes part in isomerization in the σ-typ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973.
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制备了一种多面体介孔结构CeO2,并用于有机挥发性气体的检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形貌、尺寸和结构,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利用全自动气体吸附分析仪分析其孔径大小。结果表明:制备的CeO2为多面体介孔结构,孔隙主要孔径小于4 nm。CeO2传感器在240℃时响应最佳,对100 cm3/m3甲醇、甲醛、乙醇、乙醚、丙酮、乙二醇和二甲苯等气体的检测中,丙酮气体的响应值最高为550%,其对应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6 s和4 s。该传感器在60 d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值(RSD)为2.0%。  相似文献   
974.
天然气、油田伴生气、高炉煤气等化工生产过程中伴生COS气体,不仅会腐蚀管道和毒害催化剂,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COS催化水解反应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的将COS脱除,是最具应用前景的COS脱除技术之一。碱金属元素因其具有独特的电子供体性质、表面碱性和静电吸附等特性,常被用作助催化剂以提高Al2O3的COS催化水解性能。近年来,以钾为助剂改性的Al2O3催化剂(K2CO3/Al2O3)在COS催化水解反应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负载在Al2O3上的K物种的组成复杂,目前研究者对K2CO3/Al2O3催化剂上COS水解机理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争议。本论文通过湿法浸渍法合成出一系列钾盐和钠盐改性的Al2O3催化剂,并利用各类先进的表征技术对这些催化剂进行分析。活性测试表明,以K2CO3、K2C2O4、NaHCO3、Na2CO3和NaC2O4改性Al2O3催化剂均有助于COS的水解。其中K2CO3/Al2O3拥有最佳的COS水解性能,连续运行20 h后其COS转化率仍高于~93%,远远优于未改性的Al2O3 (~58%)。我们利用原位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明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化学结构特征,阐明了H2O分子在K2CO3/Al2O3上的水解作用机制。原位红外表明COS在K2CO3/Al2O3上的水解过程中形成了硫代碳酸氢盐中间产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证明催化剂的失活主要是因为催化剂表面积累了硫酸盐和单质硫。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水蒸气含量对COS水解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H2O和COS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存在竞争吸附,过量的H2O会引起催化活性的下降。上述研究表明,K2CO3/Al2O3催化剂上COS水解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形成了HO-Al-O-K界面活性位。更为重要的是,所制备的催化剂都是在模拟工业工况条件下进行的,这为后续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宝贵理论指导。本工作为理解助剂钾在Al2O3催化剂上COS水解活性的增强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为未来设计稳定高效的COS水解催化剂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5.
全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储能技术。开发具有高室温离子电导率、优异化学/电化学稳定性、良好正/负极兼容性的固态电解质是实现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关键。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优异的电化学窗口、高正极稳定性、可接受的室温锂离子电导率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卤化物电解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了该类电解质的组成、结构、离子传导路径及制备方法,并分析了金属卤化物电解质的电导率、稳定性特点,归纳了近年来该电解质在全固态电池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并基于以上总结和分析,指出了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难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B16N16及M@B16N16(M=K,Na, Cl, F)纳米笼催化剂的稳定性及H2S在催化剂上的分解机理.结果表明,Na和F掺杂有利于提高B16N16稳定性,而K和Cl掺杂则降低了B16N16的稳定性.H2S在催化剂上的降解按H2S→HS+H→S+H2方式进行,第二步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动力学研究表明H2S在B16N16笼上第一步分解的活化能为0.60eV,第二步分解的活化能为2.01eV. Na和K的掺入对H2S降解有利,而F和Cl的掺入则对H2S降解不利.特别是Na@B16N16纳米笼不但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能将速控步能垒从2.01降低至1....  相似文献   
977.
以GdPO4为基质,Sm3+为激活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荧光粉前驱体,分别在800、900、1 000、1 100和1 200℃下焙烧,得到一系列GdPO4∶Sm3+荧光粉。首先探究了GdPO4∶Sm3+的最佳焙烧温度;其次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GdPO4∶Sm3+荧光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GdPO4∶2% Sm3+的高温荧光性能和磁性能。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磁强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FL)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荧光粉的晶体结构由前驱体六方晶系GdPO4·H2O∶Sm3+变为单斜晶系的GdPO4∶Sm3+,形貌由纳米棒变为无规则块体。当焙烧温度为1 000℃,Sm3+掺杂浓度为2%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荧光寿命达到最大值。GdPO4∶2% Sm3+中Sm3+之间能量传递类型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为1.646~1.884 nm。最佳样品GdPO4∶2% Sm3+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热猝灭活化能为-0.157 eV,且具有良好的顺磁性,质量磁化率值为1.22×10-4 emu·g-1·Oe-1。  相似文献   
978.
纳米线(NW)结构内的微观结构缺陷对NW的机械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NW断裂位置的预测关系着纳米器件应用的寿命,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工作中,基于统计分析,分别研究了单晶铜纳米线(Cu NW)拉伸过程中出现的断裂位置以及在应力屈服点处产生的初始微观结构缺陷(初始缺陷)的位置对温度的依赖性,进一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了单晶Cu NW在20~300 K的温度范围内的拉伸状态,共包含6个体系,各温度体系包含300个独立的样本。基于机器学习,采用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算法,将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原子划分为各个初始缺陷以进一步确定其位置。统计结果显示,当温度低于5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集中在NW的两端。随着模拟温度的上升,MD模拟结果展现了单晶Cu NW的拉伸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平均屈服应力、平均势能等机械性能对温度的依赖性。温度的升高进一步促使了更多初始缺陷的产生,并使得初始缺陷的位置由统计分布的两端向中间平均化。与初始缺陷相比,各温度下的断裂位置集中在两端。统计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范围对NW的断裂位置无明显影响,但对初始缺陷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低于10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分布与断裂位置分布呈现了一致性。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温度依赖,其差异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显现。对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形变行为观察发现,断裂失效明显受到NW两端的表面效应和阻挡效应的影响。最终的断裂位置受塑性形变中后期的影响,与应力屈服区产生的初始缺陷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79.
胍胶压裂液是目前压裂作业中应用最多的工作液,但存在胍胶用量高、残渣量大、储层伤害严重的问题。有机硼交联剂因交联性能优异、延迟交联易调控、压裂液破胶彻底、可降低胍胶用量、减少胍胶残渣对储层的伤害,是目前胍胶压裂液体系交联剂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介绍了胍胶压裂液体系有机硼交联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有机硼交联剂的交联作用机理,重点总结了有机硼交联剂的合成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从合成研究情况来看,有机硼交联剂主要有多种配体复合制备、长链多头极性有机胺硼制备、纳米交联剂制备三种方式,在降低胍胶用量、提高压裂液携砂性能方面表现优异。今后研究中应以提高交联效率为关键,长链多头极性结构是主要研究方向,有机配体的优选和反应设计将是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80.
研究了离子液体镀液中Co、Zn的共沉积行为。ZnCl2-EMIC -CoCl2电解液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了三个电流峰,对应的电极电位分别为250mV、50mV、-200mV(vs. Zn2+/Zn)。结合EDS成分分析,可断定这三个电流峰分别对应着Co的电沉积、Co电极上Zn的欠电位沉积和Co-Zn合金的电沉积。恒电位沉积表明,当控制阴极电位在100 mV(vs. Zn2+/Zn)左右时,可得到高纯度的钴镀层;若进行恒电流沉积,则当电流密度为85mA/cm2左右时能够得到高纯度的钴镀层。对Co、Zn的共沉积机理研究表明,Co的电沉积过程和Zn 在Co上的欠电位沉积过程均受扩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