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8篇
  免费   829篇
  国内免费   1983篇
化学   2828篇
晶体学   219篇
力学   452篇
综合类   121篇
数学   671篇
物理学   149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用化学和机械合金化两种方法将Y2O3复合到铁素体不锈钢粉中,经热等静压后制成氧化物弥散增强(ODS)铁紊体不锈钢,研究了其中的氧化物相的结构和成分与这两种复合方法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法的钢中复合相主要存在Y2Ti2O7相,而机械法钢中复合相主要存在Y2O3相;两种复合工艺制备的ODS钢中氧化物的钛含量有明显差异,而钇含量则与复合工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2.
无机纳米粒子/丁苯胶乳复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无机纳米粒子/丁苯胶乳的复合材料,用脂肪酸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使之均匀分散在丁苯胶乳中,用红外、吸油性,润湿试验等方法对改性纳米微粒进行了表征,纸张涂布和老化试验证明,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锌具有优良的隔热效果,纳米氧化锌还有很好的防紫外老化功能,对以纳米TiO2为核,包覆苯丙共聚物的乳液矣合也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3.
0引言导电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纳米材料和导电聚合物的共同特性,因此在电催化、二次充电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聚噻吩(PTh)以及取代聚噻吩是导电聚合物领域中较早发现的具有环境稳定性和可加工性的材料之一。近年来,有关聚噻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倍受关注,Gebeyehu等[2]用PTh敏化纳米晶TiO2光伏电池,发现其光伏效率明显优于固态光伏电池;Jayant等[3]研究了PTh中的羧基基团的影响以及在纳米晶TiO2  相似文献   
114.
以互通多孔碳(IPC)为载体,水热条件下在碳表面原位反应生成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锰(MnO2),制备互通多孔碳/二氧化锰纳米(IPC/MnO2)复合电极材料. 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生成的MnO2均匀地负载在碳的表面,形成多层次结构,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IPC表面负载的MnO2由纳米颗粒变为纳米片状结构;MnO2纳米片具有典型的K-Birnessite 型晶体结构;复合物中MnO2的含量约为34%(w). 在100 ℃制备的IPC/MnO2复合材料在三电极系统中最高比电容达到了411 F·g-1;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比容量先增长后基本保持不变. 以IPC/MnO2为正极,活性炭(AC)为负极,1 mol·L-1 Na2SO4溶液为电解液组装成IPC/MnO2//AC 混合超级电容器,发现IPC/MnO2电极的电容器其电位窗口从1 V扩展到1.8 V,容量可达86F·g-1,且表现出良好的电容特性和大电流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115.
NAK-12树脂脱除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及褐变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NAK-12吸附树脂脱除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及褐变色素的条件,初步分析了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产生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为3BV/h时,1ml NAK-12吸附树脂能吸附1.75g蚕蛹复合氨基酸中的异味物质;能吸附1.45g蚕蛹复合氨基酸中的褐变物质。甲醇是异味物质和褐变物质的良好洗脱剂,用pH1.0的甲醇以1BV/h流速洗脱,仅用3.5BV的洗脱剂即可完全洗脱异味物质和褐变物质,蚕蛹复合氨基酸异味产生的可能机理是:加热蚕蛹复合氨基酸液时,其苯丙氨酸,蛋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被氧化脱氨,生成挥发性醛,而其褐变则是赖氨酸,精氨酸与还原糖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褐变物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6.
A precursor of Ce0.8Y0.2O1.9(YDC) solid electrolyt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gol-gel method. YDC and phosphates powder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the YDC and phosphat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eight ratios. The mixtures of the YDC and binary phosphates were ground and sintered at 1 400 ℃. The proton conductivity in solid electrolyte of the sintered samples was examin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t 400~800 ℃. Ammonia was synthesized from nitrogen and hydrogen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the solid state proton conducting cell reactor. The optimal condition for the ammonia production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composite electrolyte of 80wt% YDC: 20wt% binary phosphates as proton conductor could obtain the highest ionic conductivity and ammonia production rate among the four samples, the rate of evolution of ammonia was up to 9.5 × 10-9 mol·s-1·cm-2.  相似文献   
117.
助剂钾在Ni—Co—O,Zn—Co—O尖晶石催化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罗孟飞 《应用化学》1995,12(6):99-100
  相似文献   
118.
使用12种不同分散剂对1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了成浆性实验,分析了182个水煤浆(CWS)样品的流变性。结果表明,低变质程度和高灰煤浆多呈屈服假塑性,煤的性质起主导作用;变质程度高且灰分较低煤浆的流变性,主要依赖于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单元立体空间效应大,疏水基团与亲水基团呈立体间隔分布的分散剂,易形成屈服假塑性CWS;分子线度长,亲水基团与疏水基团呈线性间隔分布的分散剂,易形成胀塑性CWS。复合煤粒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决定CWS流变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9.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VCe和VCe0.95M0.05(M=Cu,Co,Mn,Fe或Cr)复合氧化物。用XRD,拉曼光谱,XPS和TPR技术对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进行表征。所有样品的主要物相是四方相的VCeO4。当Fe,Mn,Cu或Co取代部分Ce导致形成少量CeO2或单斜相的VCeO4。XPS结果表明VCe0.95Co0.05,VCe0.95Mn0.05,VCe0.95Cr0.05和VCe0.95Fe0.05复合氧化物中V的价态是+5+δ(δ<1)高于VCe,而VCe0.95Cu0.05相反,V的价态是+5-δ低于VCe。Fe,Co,Cr或Mn能促进VCeO4中V5+的还原,而Cu抑制VCeO4中V5+的还原。  相似文献   
120.
 制备了不同B2O3含量(0~20%)的B2O3/TiO2-ZrO2固体酸催\r\n化剂,用XRD,FT-IR,N2吸附及NH3-TPD等方法测定了其结构、比表\r\n面积、孔分布和表面酸性.结果表明,当B2O3含量较低(≤5%)时,\r\n催化剂呈无定形态,样品中的B2O3主要以BO4结构存在.当B2O3含量较\r\n高(≥8%)时,催化剂中的TiO2-ZrO2以ZrTiO4晶相存在,分散于Ti\r\nO2-ZrO2表面的B2O3主要以玻璃体形式和BO3结构存在.随着B2O3含量\r\n的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减小,孔径增大.300℃下的环己酮肟气相\r\nBeck-mann重排反应结果表明,随着B2O3含量的增加,己内酰胺的选择\r\n性逐渐增大,而己内酰胺的收率在B2O3含量为12%时达到最大值.讨论\r\n了B2O3/TiO2-ZrO2的催化性能与其表面酸性及孔径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