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239篇
化学   863篇
晶体学   34篇
力学   177篇
综合类   43篇
数学   203篇
物理学   13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rganic solar cells (OSCs) harvesting indoor light are highly promising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 Herei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PTB7-Th:PC71BM solar cells constructed using “optimized (with 1,8-diiodooctane (DIO))” and “non-optimized (without DIO)” processing conditions are compared for indoor and outdoor applications. We find that in comparison to the “optimized” solar cell, the “non-optimized” solar cell is less efficient under simulated solar light illumination (100 mW cm−2, spectral range 350–1100 nm), owing to significant bimolecular charge carrier recombination losses. However, under simulated indoor illumination (3.28 mW cm−2, spectral range 400–700 nm), bimolecular recombination losses are effective suppressed, thus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e solar cell without DIO was increased to 14.7 %,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olar cell with DIO (14.2 %).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mmon strategy used to optimize the OSCs could be undesired for indoor OSC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fforts for realizing the desired “morphology” of the active layer for the outdoor OSCs may be unnecessary for indoor OSCs, allowing us to realize high-efficiency indoor OSCs using a non-halogenated solvent.  相似文献   
92.
陶焕明  高美凤 《分析测试学报》2021,40(10):1482-1488
该文在免疫遗传算法(IGA)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免疫遗传算法(iIGA)用于近红外光谱波长变量的选择。该算法舍去了原算法中固定抗体相似度阈值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抗体相似度阈值自适应,同时引入精英保留策略和贪心算法思想,使得算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局部性探优。将该算法在玉米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测试,建立偏最小二乘(PLS)分析模型,并与IGA、遗传算法(GA)以及全谱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玉米淀粉含量的预测上,iIGA相较于原IGA算法,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从0.312 0降至0.298 0,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4.5%;在玉米蛋白质含量的预测上,RMSEP从0.124 4降至0.110 3,预测集预测精度提升11.3%。分别对预测淀粉和蛋白质模型的RMSEP值进行显著性检验,F值分别为165.22和182.05,P值分别为9.5 × 10-23和4.5 × 10-24,P值均小于0.05,因此,iIGA能显著提升模型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3.
以邻苯二胺、 2,5-二氨基苯磺酸和三氯化铝为原料, 通过无溶剂法大量制备了高效的红色荧光碳点 (R-CDs). 制得的碳点尺寸大约为2.4 nm, 含有13%的氮元素, 主要由高度石墨化的碳核及覆盖在其表面的大量官能团构成. 在不同的波长光激发下, 碳点在乙醇溶液中表现出不依赖于激发的红光发射, 其荧光峰位于 704 nm, 最大量子产率达到22%. 由于R-CDs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 利用其构筑了紫外光激发的碳基白色发光二极管, 其色坐标为(0.33, 0.33), 非常接近自然光. 该研究为高效红色荧光碳点的大量制备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同时拓宽了其在白光器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
酶生物燃料电池(Enzymatic biofuel cells,EBFCs)具有高专一性和催化性能,可催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燃料并获得电能.可用的生物燃料,如葡萄糖、乳酸和丙酮酸盐,可以从汗液、泪液和血液中提取,因而以体液为燃料的EBFCs在可植入式或可穿戴式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生物电催化机理对酶生物燃料电池在体液发电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可植入式或可穿戴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
并行测试以减少测试时间和降低测试成本的强大优势,已成为当前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的方向。针对并行自动测试过程中,测试任务调度复杂,难以优化的问题,以PSO算法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空间编码的重新定义,并运用交叉、变异算子给出了新的粒子位置的更新公式,提出了一种改进后的DPSO算法。依据并行测试完成时间极限定理,给出了并行测试任务调度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以某雷达电子装备并行测试系统中三块电路板并行测试为例,对改进的DPSO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到了最优调度测试序列。结果表明:与遗传算法相比,改进后的DPSO算法迭代次数更少,寻优性能更好,适用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6.
本文主要从0PC技术的定义和对象方面展开,在对OPC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0PC服务器与OPC客户端的通信实现,结合实际,着重介绍其在某个iFIX监控平台中的应用。实践结果证明:将OPC技术应用在iFIX监控平台中,可以很好的实现软硬件的兼容,有利于减少软硬件的重复开发,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满足了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7.
刘佳  解洪文  严卿  张恒  崔毅楠 《应用声学》2015,23(12):90-90
试验总控软件是应用于半实物仿真中对参试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软件,它可以对半实物仿真中的参试系统进行配置,实现对整个试验仿真的管理和监控。解析各参试系统的数据交互协议是试验总控软件对参试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关键功能。通常试验总控软件解析功能代码完全按照各参试系统数据交互协议开发,这样一旦数据交互协议发生更改,解析功能代码需要根据新协议重新开发导致软件重复开发,影响软件开发效率和通用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试验总控软件设计框架并采用动态解析数据帧技术将解析代码与数据交互协议隔离,不仅提高软件通用性,同时缩短半实物仿真开发周期,减少人力财力开支。  相似文献   
98.
针对氧乐果合成过程中温度控制具有参数时变、时滞后、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回归的建模方法。对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3个参数(ε,C,γ)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拟合的精度和泛化能力的好坏,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参数(ε,C,γ)进行同时寻优,建立了改进的氧乐果合成过程PSO-SVR回归模型,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推广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体现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可用于氧乐果合成过程的模型预估控制,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99.
针对现有的变结构滑模控制切换面单一性会导致系统状态在原点处收敛缓慢的缺陷,对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s)变结构滑模控制设计了折线型的切换面,并且进一步改进实现了速度控制和定点定速控制。改进的切换面由斜率不同的自线段构成,并在拐点处通过S型函数光滑过渡。将切换面的斜率减小到0时,则可以实现速度控制,同时为了消除速度控制的稳态误差,引进了采用能智积分方法的积分项。最后在某AUV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应用折线型切换面可以减少控制系统的上升时间,提高反应速度;速度控制的稳态误差接近0,并很好地实现定点定速的控制效果。该方法可以有效用于AUVs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0.
We report the observation of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NDR) in solution synthesized ZnO nanorod. The ZnO nanorod was fabricated as a two terminal planar device using lithographically patterned Au electrodes. The measured current–voltage response of the device has shown a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behavior. The peak-to-valley current ratio of the NDR is found to be greater than 4. The mechanism of this observed NDR effect has been explained based on charge trapping and de-trapping at the nanoscale contacts. It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effect in solution synthesized ZnO nanor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