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化学   425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片(丹参、三七、冰片)中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采用DiamonsilTMC18(250×4.6 mm,5μm)色谱柱,以V(甲醇)∶V(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270nm。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1.456~10.19μg/mL、2.160~15.12μg/mL和3.152~22.06μ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1%(RSD=0.63%)、100.3%(RSD=1.0%)、99.87%(RSD=0.63%)。可用于复方丹参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化学消毒剂中苯扎氯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苯扎氯铵又名洁尔灭(BAC),是具有杀菌作用的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由3种正烷烃图1 BAC分子结构式F ig·1 Structure of BAC基(n-C12H25、n-C14H29和n-C16H33)取代的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同系物组成,结构式如图1。3种同系物的杀菌特性不同:n-C12H25-C9H13NC l是最有效的酵  相似文献   
533.
根据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半胱氨酸与碱性三苯甲烷染料孔雀石绿的加成反应,首次提出加成反应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半胱氨酸含量。反应前后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均为616 nm,选择616 nm为测定波长。由于反应生成了无色硫醚衍生物,使得溶液褪色,体系吸光度降低,据此建立分析方法。半胱氨酸在质量浓度2.00~12.0 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差值ΔA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06×104 L/(moL·cm),方法检出限为0.089 mg·L-1。该法用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半胱氨酸胶囊中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在3%以内,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34.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黄芩-栀子药对主要成分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可抗脑缺血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的表达和活性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对接方法,以黄芩苷和栀子苷为研究对象,以环氧合酶COX-2为靶点,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黄芩苷和栀子苷的结构与抗炎活性之间的关系,探讨黄芩苷-栀子苷配伍治疗脑缺血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综合研究结果可知,黄芩苷对COX-2的抑制作用大于栀子苷对COX-2的抑制作用,黄芩苷的抗炎活性强于栀子苷,从而为黄芩苷和栀子苷的抗炎活性和作用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5.
魏本成 《数学杂志》2001,21(3):311-314
在本文中,我们将文献[3]中关于二阶微分多项式的结果推广到任意阶微分方程的情形。  相似文献   
536.
构建了一种近红外激发上转换纳米粒子-分子印迹(UCNPs@MIPs)复合荧光探针,并应用于尿液中黄芩苷的检测。以黄芩苷作为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将SiO2包覆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封装到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当模板分子被去除后,该复合材料留下特异性结合位点,与黄芩苷之间可产生静电引力相互作用。黄芩苷可使上转换纳米粒子发生荧光猝灭实现对其选择性荧光分析。最优条件下,黄芩苷的浓度在0.1~50μmol/L范围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3μmol/L,尿液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0%~100.5%,相对标准偏差为1.3%~3.9%。该方法可实现对黄芩苷的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537.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多巴胺修饰电极,并在NaOH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活化,得到木犀草素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木犀草素在传感界面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显示,活化后的多巴胺修饰电极对木犀草素具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氧化峰电流较裸电极增强了91.7%。在最佳条件下,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了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与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0.10~200.00μmol/L,检出限为31.65 nmol/L。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市售金银花颗粒样品和金银花露样品中木犀草素测定,根据反向延伸法,计算得样品中木犀草素含量分别为297μg/g和2.15μg/mL;标准加入法回收率分别为98.5%~115.0%和93.6%~111.5%。  相似文献   
538.
以烟酸(NIC)为配体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铜-烟酸-四甲基乙二胺配位聚合物(Cu-NICTMED),并将其用于黄芩中黄芩苷的吸附、分离和纯化,建立了一种无毒无害、环境友好、流程简化且效率较高的提取方法.采用溶剂热法合成Cu-NIC-TMED,然后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实现适当的配位及准确合成.研究了Cu-NIC-TMED吸附黄芩苷的规律和机理:该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同时,通过对响应面(RSM)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吸附参数.在最佳吸附参数条件下, Cu-NIC-TMED对黄芩中黄芩苷的吸附率高达84.08%,且对黄芩中其它成分的吸附效果微乎其微.使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解吸溶液, Cu-NIC-TMED解吸黄芩苷的解吸率为41.24%,黄芩苷的纯度由吸附前的21.55%提高到解吸后的75.77%, Cu-NIC-TMED在吸附前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回收率达到78.64%.因此, Cu-NIC-TMED在黄芩苷的吸附纯化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