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70篇
化学   1062篇
晶体学   28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魏平  庞浩  廖兵 《广州化学》2003,28(3):7-10
利用相反转技术制备磺化聚苯乙烯(SPS)水基微乳液,研究发现,通过选择溶剂和控制混合溶剂的组成,可制备不同颗粒形态结构的SPS水基微乳液,并研究了相反转过程、乳液稳定性与混合溶剂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二烷基磷(膦)酸萃取剂钠盐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洵  辛惠蓁  胡正水  刘志祥 《化学学报》1993,51(12):1151-1156
测定了二烷基磷(膦)酸钠盐(NaDEHP,NaEHEHP和NaDTMPP)-醇-有机溶剂-水(或盐溶液)皂化萃取体系微乳液的ΔG~0~→~1(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变),探讨了萃取剂类型,有机溶剂类型,烷烃碳链长度,醇碳链长度,温度及水相金属离子浓度对热力学函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哺乳期母体内血、乳中锌、铁、钙三种元素含量的检测。探讨了用一定量的基体释放剂,取少量血液、乳液经大倍数稀释,直接于原子吸收仪上进行测定。此法快速、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54.
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积极研发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的胶粘剂,以代替传统的毒性大、成本高、稳定性差的溶剂型胶粘剂[1]。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苯-丙微乳液)是重要的胶粘剂之一。与常规乳液胶粘剂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可以自发形成;(2)分子粒  相似文献   
55.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超低界面张力的发现,对传统的微乳液结构认识带平冲击,统计力学模型的建立不应局限于经典的物理图象,应更广泛地考虑界面上各种效应,一些原认为次要因素却成为重要因素,诸如;弯面压力,混合熵,范德华引力等。  相似文献   
56.
微乳液对铝—铬天菁S导数分光光度分析的增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霞石  郭荣 《分析化学》1996,24(12):1469-1469
  相似文献   
57.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棒状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Tritonx-100 Tween 80),环己烷,(正己醇 正丁醇),0.5mol/L Ca(NO3)2水溶液反相微乳液体系中,采用滴加0.3mol/L(NH4)2HPO4水溶液的加料方式成功制备出直径在20~25nm,长度在28~64nm的棒状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通过对(Triton X-100 Tween 80),环己烷,(正己醇 正丁醇)/0.5mol/L Ca(NO3)2水溶液三元相图及水溶液反应机理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反相微乳液组成;研究了HLB值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羟基磷灰石颗粒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相微乳液组成为:47.6(wt)%的环己烷、37.4(wt)%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15(wt)%0.5mol/L的Ca(NO3)2水溶液。  相似文献   
58.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及其膜表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OP 10混合乳化剂 ,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 (FMA8)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 甲基丙烯酸 (MAA)共聚乳液 .通过DSC、FT IR、1 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 .采用JZHY 180界面张力仪研究了共聚乳液膜表面的性质 ,结果表明 ,随着共聚物中全氟单体含量的增加 ,共聚物膜的表面能显著降低 ,当全氟单体的含量达到 2 5wt %时 ,其表面能降低到 19 74mJ m2 .X ray光电子能谱(XPS)对共聚物表面原子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 ,共聚物表面氟的含量远高于其平均含量 ,证明了含氟基团的趋表现象 .经退火处理 ,共聚物膜表面的氟含量增加 ,表面自由能降低  相似文献   
59.
韩立新  李克安 《分析化学》1998,26(7):880-882
研究了一些流动载体对以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正庚烷为油性溶剂W/O型微乳状液在迁移痕量金属离子Cu^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能大大促进Cu^2+的迁移,使其迁移率从70%上升到100%,用高盐度溶液对微乳进行了破乳,得到Cu^2+的富集倍数为6,回收率约为100%。  相似文献   
60.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nanoparticles with spherical and rod-like morphologies were synthesized in water/Triton X-100/n-hexanol/cyclohexane quaternary reverse microemulsion soluti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molar ratio of water to surfactant (ω0)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s on the morphology and size of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s and morphology of the prepared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AED, ICP, EDS and 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tained Ba0.7Sr0.3TiO3 spherical nano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of 20~100 nm and the Ba0.7Sr0.3TiO3 nanorods with diameters of 70~120 nm and lengths up to 600~800 nm are a single crystal, with a cubic phase. The molar ratio for barium, strontium and titanate in products is about 0.7:0.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