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790篇
化学   1523篇
晶体学   67篇
力学   27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2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991.
通过苯乙烯和丙烯酸单体的预组装再聚合的制备方法,在不改变共聚物浓度的前提下制备了共聚物胶束溶液和凝胶,探讨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浓度对生成的共聚物的聚集体结构以及分子结构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了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和聚集行为,此外,借助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该体系,辅助实验阐明了不同引发剂浓度下生成的共聚物聚集体结构及相对应的共聚物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机械热分析和流变学的表征技术,研究了共聚物胶束溶液和凝胶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在单体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高引发剂浓度时该体系趋于形成平均嵌段长度较长的两嵌段共聚物,生成稳定的胶束溶液,而低引发剂浓度时趋于形成交替共聚物,得到物理凝胶,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流变学表征发现胶束体系和凝胶体系均呈现剪切变稀行为,并确定了凝胶体系的凝胶点及恢复性.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一种使高抗冲聚丙烯树脂的韧性和刚性同时得到提高的新方法.以亲油性纳米SiO_2改性高抗冲聚丙烯树脂,发现少量纳米SiO_2可显著降低高抗冲聚丙烯树脂中乙丙橡胶相的粒径和聚丙烯相的球晶尺寸,进而使高抗冲聚丙烯的常温韧性、低温韧性、刚性和耐热性同时得到提高.研究还发现,结晶成核剂和纳米SiO_2有协同效应,可使高抗冲聚丙烯的综合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嵌段共聚物胶束将C60和5,10,15,20-四-(4-对磺酸基苯基)-锌卟啉(ZnTPPS)同时负载,在水相中实现电荷传递以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对ZnTPPS在复合胶束内的光学稳定性测定,发现C60的存在使ZnTPPS的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以甲基紫精(MV2+)为模型化合物,发现复合胶束光催化还原MV2+能力最强,证明该复合胶束具有较强电子转移的能力和较高的光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4.
以L-苯丙氨酸为亲水部分和1,8-辛二胺为疏水部分,通过酯化生成酰胺和HCl脱去BOC保护基两步反应,合成一种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N,N′-二苯丙氨酸酰基-1,8-辛二胺(DAOPh),采用IR、质谱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其pKa,采用电导率法、表面张力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了DAOPh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而预测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探讨其作为药物载体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95.
在两亲性聚合物的自组装领域,结晶驱动自组装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较高的可塑性而被特殊看待。在经典的自组装体系中,要制备纤维状胶束相对比较困难,而结晶驱动自组装却能够很轻易地得到纤维状胶束并实现纤维的组成、长度及长度分布控制。其中,可结晶嵌段的结晶性被认为是形成纤维状胶束的关键并被进一步跟进拓展。  相似文献   
996.
建立了活性炭固相萃取/胶束电动色谱法同时测定中药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和雷酚内酯的方法。优化了萃取p H值、乙醇洗脱体积、电泳运行缓冲溶液p H值与浓度、胶束SDS的浓度及进样时间、电压等条件。进行电泳分离之前,分析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后用2.0 m L乙醇洗脱。在214 nm波长处,分离电压20 k V,20 mmol/L硼酸-10 mmol/L硼砂(p H 8.0)-20 mmol/L SDS运行缓冲溶液条件下,3种成分在8 min内得到完全分离,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在4.0×10-5~4.0×10-3mol/L,雷酚内酯在4.0×10-5~1.0×10-3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收率为81.0%~102.9%,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1.42×10-6,7.90×10-7,2.96×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2%,5.4%,3.5%。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成功用于雷公藤片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7.
研制了一套全自动高精度可控温定量毛细管电泳仪,通过引入10 n L的进样阀实现定量进样,配合自主研制的自动进样系统和恒温液冷系统,以提高毛细管电泳的定量重复性和准确性。采用全自动定量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q MEKC)测定市售化妆品中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P)、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对羟基苯甲酸丙酯(PP)、对羟基苯甲酸丁酯(BP)5种防腐剂的含量,优化了分析条件。以15 mmol/L硼砂-100 mmol/L SDS混合溶液(p H 9.3)为背景电解质溶液,工作电压为20 k V,5种防腐剂在该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分离和定量结果,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该方法快速、准确,对于化妆品中防腐剂的限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相变储能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储能技术,可以将能量跨地域、跨时间储存。相变储能材料在蓄放热过程中,温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不变,并且具有储热密度高、性能稳定、材料来源广泛、适用于各领域等优点,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选取典型的水合盐八水氢氧化钡,针对其膨胀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分析。实验中,在材料储能体系中添加了不同截面、不同材质和不同布置方式的支撑棒,以烧杯破损率和破损时间来量化实验方案的改进特性。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在不同截面对比中,三角形截面支撑棒组的烧杯破损率最低,为40%,时间也较迟,在145 min之后烧杯才开始破损;不同材质下,除去亚克力材质组烧杯破损率在80%,其他金属材质下的烧杯破损率都较低,其中铝组和铜组的破损率分别为10%和0%;在不同布置方式下的降温实验中,除了一点式、两点式之外,其他排布方式下烧杯的破损率均为0%,材料降温速率也较快。最后,基于实验数据的对比,首次对相变材料成核趋向性及膨胀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水合盐相关研究及工程设计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对复配水溶液中TDBAC紫外光谱的吸光度产生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TDBAC/AEO-9二元复配水溶液中,AEO-9不仅能明显增强TDBAC的吸光度,还能明显地降低其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当AEO-9从0分别增加到0.150和0.300 mmol·L-1时,TDBAC的cmc从1.901 mmol·L-1分别降至1.739和1.584 mmol·L-1。在复配水溶液中,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β-环糊精(β-CD)后,TDBAC的吸光度有所增强,当β-CD从0改变至0.800 mmol·L-1时,0.800 mmol·L-1TDBAC的吸光度由0.259增加至0.270。β-CD具有消除TDBAC/AEO-9复配溶液形成胶束的作用,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TDBAC和β-CD,当AEO-9浓度为0,0.150和0.300 mmol·L-1时,TDBAC在0.600~2.800 mmol·L-1范围内均不能形成胶束。加入β-CD后,AEO-9对TDBAC的紫外光谱的干扰作用也显著减弱,TDBAC/AEO-9复配水溶液中TDBAC的回收率从86.3%~107.5%变化至101.9%~103.9%,检测准确度显著提高。job’s实验结果表明,在TDBAC和β-CD所形成的包结物结构中,TDBAC与β-CD按物质的量比1∶1包结。FTIR及TG-DSC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水溶液中,相比于形成胶束,TDBAC优先与β-CD形成包结物,这正是β-CD降低AEO-9对TDBAC紫外光谱干扰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00.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10):2615-2624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亲水/疏水性复合壁面凹槽壁面对气泡成核的影响,并对比其与单一亲水性或单一疏水性凹槽壁面在成核行为、成核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液体氩在不同润湿性凹槽壁面加热下均产生明显的气核,但成核现象存在差异;固–液传热效率随着亲水性的增强而提高,而壁面附近液体原子所受的势能束缚随疏水性增强而降低,亲水/疏水性复合壁面凹槽可利用其亲水侧高效传热与疏水侧低相变能垒的优势,提高被加热液体的成核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